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红利

http://www.CRNTT.com   2013-02-01 08:55:36  


 
  第二,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进城镇化的根本途径。

  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社会抚养系数的提高是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短期内难以直接通过提高生育率来解决。因为从人口出生到成为具有生产性的劳动力,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但生育率提高对长期性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给问题是必要的政策选择。因此,应对老龄化的根本解决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劳动者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从而提高老年福利,提高教育和公共服务支出,并能够增加财富的积累,增加经济再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要发挥受教育和有技能的劳动者的作用,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类似问题也表现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初期,可通过大规模的低成本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来推动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所剩无几,无法提供足够的非农劳动力支持城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工荒”。同时,城镇部门过度依赖简单劳动力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生产率水平较低,也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需求,限制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过渡到依靠人力资本驱动。通过加强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市民化,推动城镇部门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创造就业需求;并通过城镇对农村的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支持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并继续推动城镇化。

  因此,中国城镇化的未来,需要以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抓手,带动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生产率进步。

  第三,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有利于实现经济生产性和社会福利性的有机统一。

  人口红利本身具有经济的生产性,但人口红利却未必一定会带来社会福利。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红利创造出了巨大财富,但这些红利和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是分离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经济财富迅速提高,但并没有实现社会福利的充分进步。这就形成了经济社会的不平衡。例如大量流动人口推动了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迅速成长,创造了GDP和公共财政,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因此,应提倡将人口红利所带来的财富增长,回报于人口结构变动本身,避免由于缺乏对于人口红利的妥善使用带来的人口结构上的负债。

  人力资本本身是社会福利的结果。通过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健康促进、体育文化等等公共投资和社会建设,以及通过个人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个方面,人力资本也具有生产性,通过社会福利投资提高教育和健康素质,成为一种人化的资本,构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例如,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不仅是因为德国制造具有高质量的生产优势,也在于德国强大的工会体系和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德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提升劳动者技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是因为人力资本具有生产性和福利性的结合,从而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形成了统一和平衡。这样的协调为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文章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升级。强调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资本红利,这不仅是人口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形成更加统一的经济社会关系,有利于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形成相互促进的统一有机体,从而通过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来推动经济,并通过社会建设来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在这种统一有机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进步。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