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一个知青对历史的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06-09 09:07:57  


 
2、文革期间被上山下乡的不仅仅是知青

  1968年,那年在把全国1700万知青打发农村的同时,就开始打发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了。

  发动文革之人于1968年9月30日为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写了一则批语。写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姚文元写好按语,报送审阅。毛泽东批示:“可用。”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姚文元写的编者按,让全国学“柳河五七干校”把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弄到偏僻山沟和荒野去垦荒建农场。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去干校的人无论资历、级别被统称为“学员”“五七战士”。他们中间有党政机关干部、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反动学术权威”……。

  他们被不分年龄、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过军事化生活,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要“早请示、晚汇报”,一日数次集体齐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开荒、修渠、打井、盖房、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一句话要求自食其力。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被劳累折磨诱发的疾病致死。 

  1969年春季,我去过一趟建在盘锦地区的辽宁省五七干校。因父亲下放到这干校劳动。由于驻地失火烧掉被褥,准许我给父亲送被子。下火车又搭解放卡车在荒草甸的土道跑了2、3个小时,才找到那个叫“胜利塘”的地方,这里本是无人区,原辽宁省委的干部被弄到此地开荒种地。

  父亲是老红军当年已经52岁了,父亲来干校半年多的时间都在修水渠挖土方、干重体力。我见到许久未见的父亲,看到他消瘦的有些脱像,身上的衣服松垮得已经不再合体,体重掉了不止20斤。盘锦地区多是盐碱地烂泥塘,开荒必须修渠排水,重体力劳动、伙食差、睡眠不好是父亲消瘦原因。

  按理说干重体力劳动,睡眠应该好。父亲告诉我干校规定,起夜时必须两人一组互相监督,和他一组的那人每天起夜数次,每次都要把他唤醒陪同,因此睡眠不好。

  我到时正值水稻插秧季节,父亲从脚到腿全部红肿溃烂,看了让人心酸。听说是整天泡在施过化肥农药的水田里干活所致,我曾到附近小铺买了一双稻田靴,逼着父亲穿上。

  父亲住宿条件很差,数百人住在 “地印子”里,阴暗潮湿,空气污浊。他们的“地印子”是就着水渠建的半地下室,房顶是一面斜坡。房盖一头搭在水渠堤坝上,另一头则搭在离地2尺高的窗户上,窗户以下的墙壁是挖下去1.5米深的狭长大坑的坑壁。而狭长的大坑就是住屋。在大坑靠窗一侧,用木板搭成通铺,通铺很长一眼望不到边,大铺和山墙(水渠堤坝)之间留有两人宽的通道。当晚我就住在这大铺上,估计那天大通铺上睡有200多人。原省委书记李荒、徐少甫就住在离父亲很近的地方。

  1970年初,辽宁省又带头停了盘锦五七干校,送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去走“五七道路”,所谓走“五七道路”,是江西经验,即让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带着家眷直接上山下乡。把这些人全家由城市撵到农村,让他们下乡插队落户,世世代代务农。

  下乡插队落户的干部实行“五带”。带党、团组织关系,行政关系,工资关系,户口粮食关系和家属。到1970年2月底,辽宁全省共有10万名干部,9千名工人,连同25万名家属被下放到25个县(旗)516个公社“插队落户”,其中老弱病残干部5885人

  当年,我在辽宁北部的一个穷山沟---已经走“五七道路”的家里,阅读过一份周恩来总理的内部讲话,讲话内容是“五七干部”的安置工作。周总理在讲话中,明白无误地说“五七干部”的生活待遇:第一年发工资,第二年发补助,第三年要自食其力。

  这份中央文件是母亲拿给我看的,母亲1938年参加革命,她是革命战争的幸存者,在革命队伍里长大成人的,向来对党忠心耿耿。但是,那天她拿给我这份文件看时,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狡兔死走狗烹,以后我们就是农民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