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宏观调控应注重理性“供给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2-15 09:54:54  


  中评社北京2月15日讯/总量调控“需求管理”的任务和“简单的抽紧(或放松)银根方式”在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其适用性。因为较充分的竞争机制和要素自由流动,往往自发消化了较大的结构性不均衡。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在市场发育、健全程度尚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的情况下,“区别对待”调控模式应成为调控实践中偏重的形态,无需实行“一刀切”的紧缩银根来求得对物价的控制。

  在中国,不论是出现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胀压力,还是其迅速演变为流动性不足和通缩压力,都存在某些领域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投入滞后,即结构性供需失衡。应运用政府财力和其他可用财力着重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方面和“短线”领域,增加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

  中国证券报发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文章表示,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特定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宏观调控应注重“供给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量调控不足以包打天下

  文章称, “通胀不管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弗利德曼式“经典表述”,实践证明往往产生明显的片面性,易使人们简单地在观察认知时,把物价上涨完全等同于货币过多、通胀,进而又唯一地在对策方略上,把抽紧银根作为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与之相应,在经济面临通缩压力的阶段,则只考虑放松银根)。如果具体考察一下中国2008年以来的物价上涨,可以发现确实带有较明显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特征(食品价格唱主角)。对于这种情况,必然引出的理论性分析解释是,那一阶段中国除可能存在银根偏松带来的涨价因素外,应存在着食品中少数龙头产品“供不应求”、“成本推动”式的涨价因素,调控当局如能够有针对性地着力于较快增加这些产品的有效供给,便有可能相应产生缓解物价上涨势头的调控效果,而无需全面实行“一刀切”的银根紧缩来求得对物价的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种实证情况和相应的“区别对待”调控模式,在十分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虽不能说完全没有其适用性,但出现概率较低。因为那里较充分的竞争机制和要素自由流动,往往已自发消化了较大的结构性不均衡。于是对于调控当局而言,便主要留下了总量调控“需求管理”的任务和“简单的抽紧(或放松)银根方式”。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市场发育、健全程度尚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的情况下,“区别对待”调控模式的适用性局面的出现概率便极高,甚至可以说往往会成为调控实践中应偏重的主导形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