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经济数据冷与热 另一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09-07-21 10:40:13  


保增长与保就业同样重要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讯/冷与热,看似矛盾,却往往“相伴互补”,甚至可以“和谐共处”。太热了,希望冷一点,太冷了,又希望热一点 。当下的中国经济,就有许多看似矛盾却又客观共生的冷与热。

  解放日报刊登署名郑红的文章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颇令人鼓舞,但其间的冷热不均,很有点“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味道———股市房市热火朝天,但实体经济起色不大,企业效益未见回升;内需市场逐渐回暖,外需市场阴冷依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负贡献”;资产价格不断攀升,A股上半年整体股价水平较去年末上涨六成多,房价更是全国范围普涨,有的楼盘甚至牛到“一天一个价”,但物价指数继续探底,半年度CPI和PPI同比均呈下降态势。

  文章称,经济太冷不行,太热也不行。经济的良性发展,说到底是要求得冷与热之间的一种平衡,这样的结构才是稳健的,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面对国内经济这一轮企稳回升,我们更应理性分析。此番经济受挫,有自身的结构问题,但更多是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在全球经济依然低迷,外部需求依然不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走出低谷渐显暖意,实属不易,充分显示了政府“有形之手”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效果,措施果断有的放矢,见效明显始现复苏。在这个时候,如果因为基建投资有了那么点“热气”,因为信贷规模有了那么点“热情”,就要求政府投资“抽手不干”,是不妥当的。

  要看到,现在民间投资还很冷,还在“观望”,它们不会为了“国家的GDP”而出手,只会为了“自己的市场”而出手。经济的活力离不开资本的活跃,但社会投资的全面启动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当政府投资达到一定规模,足以刺激各种需求活跃起来,它们才会“跟进”。所以,眼下在政府投资的刺激下,出现了项目开工多信贷放量大等经济热点,应该视之为市场的积极反应,但要到民间资本的热情全面释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同样,对于资本市场的活跃,也可理解这是市场信心全面恢复的真实表现。信心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危机之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信心的丧失有很大关系。眼下,股市房市比较活跃,有刚性需求在压抑之后开始释放的因素,有土地偏紧存量供应相对不足的因素,当然也有国际热钱游资的投机因素,所有这些缘由,至少都能说明各方信心在恢复重拾,这是好事。有位“看空派”经济专家前段时间碰到笔者也表示,“现在市场人气和信心的确都起来了,这对实体经济的恢复是有利的”。

  所以,在经历了中国经济增长由高到低,再由底企稳回升的过程之后,我们更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冷冷热热。冷与热的共生,未尝不是经济生活的自然状态,如果一冷就放,一热就压,倒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了。宽容视冷热,理性推政策,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