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张亚中:李白还是“我们”的李白吗?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00:22:43  


 
  马英九接受了李登辉的“新台湾人”认同,也赢得了大选。赢得选举后的马英九并不能够真正明瞭自己获胜的主要原因,反而是积极地接受李登辉的新国族认同的建构工作,他成立了“新台湾人基金会”。

  2008年马英九执政,他启用了李登辉的爱徒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虽然他的确开启了两岸的大交流时代,但是那只是对一个没有政治谋略、缺少智慧,会让台湾陷入孤立的陈水扁激进路线的修正而已。如果不是李登辉在卸任前,急于框住未来台湾的定位选择,喊出了“特殊国与国”,暴露了新国族建构的最终目标,因而激发了大陆的警觉,否则两岸关系仍然会在“新国族认同”建构的土壤上缓慢成长。

  众人以为,马英九执政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特别是激进台独与民进党对于马英九“终极统一”立场的批判。包括他父亲马鹤凌先生骨灰坛上“化独渐统”四个字,更助长了外界认为马英九“统派”的色彩。马英九急于摆脱这样的图像,于是“中华民国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决定”、“不统、不独”等话语相继在他与他的团队中出现。

  这些“话语”到底是马英九的“政治语言”还是“真正认同”。我不是他,无法回答。但是从他的作为来看,他其实早已进入了李登辉的“新国族认同”结构中,无法也无意跳脱李登辉为他结的网。他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李登辉最忠实的信徒,他的确照着他在1998年时承诺的,即使是在2008年以后,仍然走着“李登辉的路线”。

  历史教科书就是一个例子,他缺少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判断,又缺少扰乱反正的勇气,一个“新国族认同”的“独台史观”就这样渐渐地侵蚀所有年轻人的心灵。

  用历史教科书转化史观:“独台”史观的形成过程

  所谓“新台湾人”,表面上是为求台湾四大族群“外省”、“闽南”、“客家”、“原住民”的融合,但是其背后的真正意涵在切割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民族或国家认同。透过新的历史教科书,“新台湾人”是“台湾史”的住民,与大陆已是“他者”的关系,透过历史教科书,他们要学习或认识属于台湾的历史。

  一个以“殖民史观”为基础的《认识台湾》于1997年下半年列入了国中的必修课程。这一年,杜正胜在《当代》杂志(第120期)发表〈一个新史观的诞生〉一文。高中部分则从1995年教育部公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将高一本国史分为“中国史上册”、“台湾史下册”。“台湾中国,一边一史”的结构虽然已经开始形成,但是还是没有改变先教中国史、再教台湾史的时序脉络。

  接续李登辉的是陈水扁。陈水扁政府成立后,进一步着手将这套《认识台湾》课程编入正式历史课纲的工作。由于陈水扁在统独立场上鲜明,社会力量容易聚集。在国民党与学者透过媒体经常表达声明,所以推动过程并不顺利,一直到黄荣村担任教育部长后,才开始启动后来称之为“九五暂纲”(“九五”指民国95年,即2006年)的修订工作,并依照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做为历史课纲的指导原则。

  “九五暂纲”初稿出炉后,社会又有反弹,黄荣村先生非常迟疑,课纲迟迟未能上路。2004年陈水扁连任,扁政府改组,当时“行政院长”游锡堃干脆将黄荣村换掉,直接改以杜正胜担任教育部长,并强力贯彻此一课纲。在杜正胜蛮横地坚持下,由于社会上并没有一股由政党坚持的力量反击,社会的反弹力量显得异常脆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