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中评智库:香港从龙头跌到车轮 需自我反省 | |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0:12:44 |
然而,九七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由于接连遭受国际经济逆转的冲击,引爆自身的长期隐患,因而在回归后最初的十余年间呈现三落三起的形态,长期踟躇缓行,再也不能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1997年8月,香港开始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一年之后,特区政府动用上千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击退沽空赢利的国际大鳄,但并未能够抵挡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实体经济的严重损害。1998年香港GDP的年变动率从上年增长11%,急剧下跌到负增长的-5.3%;1999年又再次下滑到-2%,形成回归后的第一次经济大跌幅。2000-2001年,香港经济稍有恢复正增长。可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触发美国经济的长期积弊,拖累世界经济不景气,致使2002年香港的GDP年变动率再度下跌-3.4%;2003年春夏,香港遭受非典型性肺炎(SARS)袭击,一时百业凋敝,当年GDP年变动率又降至-1.6%,形成回归后的第二次经济大跌幅。2003年,香港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承认:“香港经济正处于战后罕有的困难时期。”2008年,香港经济再次遭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同年GDP年变动率又跌至-2.7%,形成回归后的第三次经济大跌幅。香港经济在经历三次大跌、五年负增长之后,随着国际经济复苏而恢复正增长,但已失去20世纪后期持续高速发展的动能,迄今多数年份祇能维持5%以下的小幅度年增长率。 香港经济之所以在外围逆境冲击下接连受挫,表层原因有三: 一是港英政府在香港九七回归前采取高增长、高通胀、高薪酬的发展模式,积聚巨大的经济泡沫。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刺破这些经济泡沫之后,高地价及其主导的高昂营商成本仍然成为阻碍香港经济振兴的难治之症,昔日香港经济赖以腾飞的土地、劳力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荡然无存。 二是香港回归后试图促成的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的战后第三次经济转型进退失据,成效不彰,以致未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1世纪初,香港有意见认为:本地经济呆滞不振的根本内因是制造业外迁,导致产业结构空洞化和过分依赖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失衡,因而主张香港实行“新工业化”,谋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衡。于是,董建华领导的特区政府制定高科技产业规划,计划将香港建设成为电子资讯产业的数码港和中医药产业的中药港。此后的特区政府也相继制定有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规划。可是,这些规划都受到本地高地价、高成本的掣肘,即使研究出一些高科技成果,亦难以转化为重振本地经济的强劲生产力。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