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http://www.CRNTT.com   2014-03-11 16:15:06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

“乐观的悲剧”打动读者

  羊城晚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为什么中国读者会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呢?是不是跟两国背景相似有关?

  李英男: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能从俄罗斯文学中找到很多答案,有的问题俄国知识分子早就开始思考了,作家已经发表了自己的阐述,给中国知识分子很大启迪。俄罗斯文化好像是东西文化的结合物,潜在的很多东西我们东方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相对更远一些。二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是非常传统,特别西方化的东西大家可能难以接受。俄罗斯文化新颖,接受起来也容易,比如托尔斯泰关于伦理的观点,也有东方色彩,再比如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倾向,和中国的传统一脉相承,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社会可能难以一下接受。

  羊城晚报:您认为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在哪?

  李英男:俄罗斯文学跟咱们传统文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它确实有历史感,有爱国爱民的传统。另一方面,它有中国文化意识中缺少的一些元素。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过度的时候,非常需要人文精神,鲁迅先生当时呼吁“救救孩子”,其实就是要唤醒人文精神,而俄罗斯文学的人文精神是非常突出的,关爱人、关爱弱者,对逆境者给予同情、关心、谅解,而且情感性非常丰富。这和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关,这个民族的情感是外露的,你越表达自己的情感越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恰好相反,我们要求克制自己,情感不能轻易外露,外露也要有分寸。俄罗斯人是要露出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一下能抓住读者的心。

  还有一点是悲剧意识,俄罗斯民族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是乐观的,同时也是忧患的,而且这种心态相互转换很快。苏联有一个很有名的话剧叫《乐观的悲剧》,这种矛盾的结合反映出俄罗斯心态的一些特点。我们的传统是讲究和谐,但同时也把矛盾给淡化、掩盖了,俄罗斯文学恰恰是抓住这些矛盾,以悲剧性的情节打动读者。

  羊城晚报:九十年代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是不是就很少了?

  李英男:对,这对我们俄语界的人来说也是种遗憾。九十年代,中俄两国社会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是共同的,比如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年青一代阅读习惯的变化,文化接受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文化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九十年代初我们这边理解不了,有时跟不上,还是按以前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变化。

  现在两国都搞市场经济,出版社也要看市场效应,过去往往是出版社引导读者,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现在是跟在读者后面,而且是从品味在中下层的读者出发,因为这样的读者较多,能够提高发行量。九十年代大部分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俄罗斯文学作品,发行量也下降得很快。现在好一些了,两国关系也被认为是最好的时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