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http://www.CRNTT.com   2014-03-11 16:15:06  


 
  李英男:俄罗斯文学真正进入读者视野是“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革命青年热心寻找救国真理,了解国外情况,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受到俄罗斯革命的影响,目光转向俄国,也转向俄国文学。那时有很多文章歌颂和高度评价俄罗斯文学,都是名作家,比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他们都亲自参与翻译俄罗斯文学,是核心力量。

  羊城晚报:最初翻译的都有哪些作品?

  李英男:首先翻译的当然都是经典,从普希金开始,然后是托尔斯泰、契呵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后,比较多翻译苏联文学,比如高尔基、肖洛霍夫、马耶可夫斯基,等等。当时上海翻译出版得比较多,延安也有人从事翻译出版工作,还有一部分共产党员在莫斯科翻译了文学作品,回传到中国。

  羊城晚报:建国以后,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更多了。

  李英男:五十年代是翻译俄罗斯文学的高潮,当时有国家政策依靠,号召学苏联,流行的口号是“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现在听起来有点可怕。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没看过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那时的政治色彩比二三十年代更浓。当时以翻译四五十年代苏联文学的作品为主,但这些作品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比较简单化,或者是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框写出来,现在看来文学价值并不高,但当时都译过来了。比如像巴巴耶夫斯基的《金星英雄》,现在看来完全是宣传性、政治口吻式的小说,但当时拿了斯大林奖。

  在一般读者当中,比较受欢迎的比如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古丽雅的道路》,前一本在三十年代是为青年一代写的,后两本在苏联当时属于儿童读物,写得比较浅显通俗,思想内容是好的,但从文学水平来看,价值并不特别高,在俄罗斯现已被淡忘,但在我们这里是家喻户晓的苏联文学代表作。

  羊城晚报:五十年代的苏联文学热潮持续影响到什么时候?

  李英男:中苏关系在六十年代交恶,俄罗斯文学的命运也和国家政治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六十年代翻译的作品很少。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远远超过国家关系范畴,五十年代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并不完全是国家推动的,而是发自内心,有自己的需求。

  “文革”时期,苏俄文学作家也都被批判了,作品属于被禁之内。“文革”结束,又掀起一轮翻译、阅读俄罗斯文学的热潮。八十年代还有四种专刊发表俄罗斯文学的译作,很多学过俄语或从事俄语教学的老师都在翻译作品。那时苏联也比以前更开放了,意识形态淡化,五十年代我们没有翻译过来的库普林、安德烈夫、还有普拉东诺夫、巴别尔等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翻译出来了。苏联当时还有很多禁区,有些作品在苏联还没发表,我们这已经出版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