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许家印舞钢前传

http://www.CRNTT.com   2013-11-12 11:52:50  


现在的舞钢热处理车间。在这个车间,许家印曾有一个“小皇帝”的外号。
  中评社北京11月12日讯/时光回溯30多年前,中国河南省中部小城舞钢市的舞阳钢铁公司热处理车间,许家印,一位豫东农村出身的青年人,注视着钢炉,眼前的流水线前的作业,容不得半点拖拉。

  改革,国有企业, 上世纪80年代,炼钢,知识青年、工人阶级……这些混杂甚至是充满内在张力的因素,给许家印随后的生涯涂抹上了某种一以贯之的底色。在未来, 许家印的管理功夫,铁腕风格以及狂热的营销方式,也可以从他的舞钢生涯中寻觅到基因。

新来的年轻人

  河南中部小城舞钢市,原为舞阳县一部分,1990年10月改设为舞钢市。因舞阳钢铁公司(下称“舞钢公司” )而得名,这是一个在中国曾经很光荣的城市组成方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城市。而在舞钢公司的生活区,但凡上了年纪的人,对“许家印”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提到许家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人厉害!”

  据《房地产大亨励志传奇:传奇许家印》一书披露, 31年前, 1982年,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生许家印分配至舞钢公司工作。这个内陆钢厂的工作实践,成为他事业的起点。

  1970年,因要满足国防工业宽厚钢板的急需,当时的中国冶金工业部投资建设舞钢公司,1978年正式投产。投产之初,管理及技术人才缺乏。而许家印作为第一个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被委以重任, 担任公司轧钢厂下属热处理车间的主任助理,热处理车间有300多人。热处理车间隶属于轧钢厂,是生产必需的一道工艺。没有热处理车间的工艺,钢板(产品)无法成型。热处理车间是全厂最大的车间。

  当时的舞钢,和其他国企一样,都存在着种种弊病,人浮于事,没有动力,毫无效率可言。已故的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阐释了背后的原因:首先,国营企业长久以来受两方面因素的强烈制约。首先企业缺乏最基本的自主经营权;其次,支离破碎的产业结构成为国企的第二个制约因素。

  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这个新来的青年人气质格外异样。“不像有些世故的人故作热情、装腔作势,他说话不啰嗦,干练,也很沉稳。”原舞阳钢铁公司管理人员王芳在时代周报记者面前这样评价许家印。当年王芳负责企业各单位合理化建议的搜集整理,许家印提的合理化建议是全公司中最多的,至今仍令王芳印象深刻。

  上班两个月后,许家印制定出生产管理300条意见,企图将管理制度固定下来。一个细节可见用力之深:当时很多值夜班的工人爱打盹,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无奈之下,许家印提出一个考核办法:当值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时,便定性为上班睡觉,要罚款。

  这种“定量”考核法,自然很容易招致工人的不满,会导致种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反抗,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或者权力,许家印的改革自然推行不下去。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在上世纪80代没有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甚至绵延到今天。

  不过,据知情者的说法:许家印铁腕管理,加上重视工人福利,工人对严格管理没有明显反弹。

  领导自然对于许家印产生了颇佳的印象。在最早对许家印的提拔推荐语一栏中,当时的车间主任陆岳璋这样写道:“专业强,人朴实,能吃苦,很聪明,善于搞人际关系,管理上有一套。”

  进厂第二年,随着陆岳璋担任轧钢厂副厂长,许家印也升任车间主任。于是,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他拥有了更大的管理空间。并且,已经有了严格乃至严厉的制度以及与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相结合的管理思路雏形。据《南都周刊》报道,在这期间,许家印独自操作组建了一个调度中心,24小时监控热处理与厚板的生产,做到每月合同100%完成。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的奖项中,舞钢公司获得了23个项奖,许家印自己一个人就占了6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