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屠呦呦获奖争议”背后的中西文化冲突

http://www.CRNTT.com   2011-10-20 14:25:58  


屠呦呦在拉斯克奖授奖仪式上
  中评社北京10月20日讯/今年9月23日,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她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然而,拉斯克奖很快引发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屠呦呦获奖争议”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拉斯克奖评委会很聪明,我觉得太聪明了。”李真真兴奋地有些手舞足蹈。

  这位中科院专事科技政策的研究员指着一篇刚看到的文章,为其中一个细节击节叫好——本年度拉斯克奖评委会问候选人:“如果你获得了这个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

  候选人不约而同在自己名字后添上了屠呦呦及其他有贡献的人。“这是基于同行认可的选择过程。”李真真说。

  李真真感慨于这一环节设置的智慧,当游戏落幕,屠呦呦一人登上了领奖台。

  伴随着屠呦呦斩获国际大奖的欢呼,国内的质疑声同样强烈,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无数人纠结于这样一个“悖论”:一边是这样重大的成果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是集体贡献;一边则是重大的国际科技奖项一般都是颁给个人。

  而在李真真看来,屠呦呦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文化冲突,其背后,则是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的忽视,而这恰恰是科学创新的本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