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性学家因“小姐开不了发票”被处分冤不冤

http://www.CRNTT.com   2014-11-03 11:43:09  


 
体面的管理方式,只适合体面的行业

  中国的科研经费报销,是从2006年开始,才稍微严格一点的。这是因为06年发生了一起非常丢脸的事,号称中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芯片“汉芯”,被证实只是将摩托罗拉公司的芯片表面的MOTO字样磨掉,刻上“汉芯”标志。这种富有想象力的学术造假,在长达3年的时间内,都却没有被发现,反而顺利通过一系列的评审,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四十多次,累计骗取拨款突破1亿元。

  从“汉芯”造假事件之后,中国才逐渐建立起科研经费报销制度,包括实行事前预算评估、事中经费监督和财务检查、事后财务验收和审计等程序。但这几年来,效果如何呢?

  今年,中央巡视组对复旦大学点名批评,将“科研腐败”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又推到了舆论的前台。这一话题的背景,是至2013年底,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与之相对,则是中国科协的相关报告显示,从全国来看,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为40%。“贪、吞、套、骗、假”在近十年来曝光的科研违规中,屡见不鲜。

  就像潘绥铭教授遭遇的一样,一部分社会学学者,确实需要搞一些田野调查,而这些调查往往开不出发票,甚至出现“逼良为娼”被迫买发票去报销的情况。但必须意识到,第一,这种情况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潘绥铭教授每采访一位性工作者,都有访谈笔记,完全可以根据笔记中的性工作者数量,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

  第二,风气差、自律差的行业,不可能还有灵活机动的管理方式,必然是机械又死板的。如果按照部分高校教师希望的那样,什么都能报,什么都不管,“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为40%”这组数据还会下降到多少。

  结语:潘教授一人之遭遇,无法扩大到对整个科研报销制度“监管严”的不满,相反,中国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不仅不严格,而是很松散,失之细节规范。(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4-11-02 第296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