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日相互定位再平衡的几种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4-05-30 11:09:07  


 
新的上下关系还是其他形式的新平衡?

  那么中日之间相互定位的新平衡会不会形成,有几种可能呢?一种可能是日本在着重提高经济质量方面继续努力创新,在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上拉大同中国的距离。这样经济强国的日本和经济上相对弱的中国,事实上可以回到过去30年经济关系上日本上中国下的上下结构,但是中国也在提高创新能力,所以这种可能性的不确定因素较大。第二种可能是日本在国际政治上更加活跃努力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在国际政治地位上缩小同中国的差距。

  当前安倍晋三首相倡导的“积极的和平主义”本身就是日本对于未来国际地位不安的潜意识表现,然而受制于日美同盟、国内和平主义的限制及周边国家的警戒,日本在安全政策上能够走多远前景也很不透明。第三种可能是中国在经济上对于日本重要性极大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变得支配性的举足轻重。中日之间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的上下关系明晰,日本接受并且习惯上下关系,那样新的平衡也可以产生。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实现二战后美国那样的国际影响力可能并不容易,同样也取决于日本自身定位的调整。当下认为中日关系目前的状况就是因为中日的力量平衡还没有完全倒向中国一方,所以出现不稳定的观点在中国不在少数。这符合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有一定说服力,然而这样的思维方式的逻辑结果就是消极等待力量平衡的彻底逆转,而无视积极努力的可能性和意义。第四种可能是在政治经济上中国的优势持续上升,中国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对日本的定位,日本也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对中国的定位。

  日本放弃在中日经济上的上下关系定位和原有的对中国的“优越感”,将中国定位为很重要的伙伴但不会过度依赖中国,双方形成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较为平等的经济关系。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对于日本在将来地区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安更加敏感,在政治和安全上向日本继续传递进一步崛起的中国,在政治安全上仍然有日本体现国际存在感的空间,也就是说减少日本在国际政治中不断增强的“劣等感”。这种方式是最为理想,最现实也是成本最低的调整,但是这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有远见的人去推动,而不是一味等待时机的到来。

  中美已经在致力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就是平等和相互尊重。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双边关系重要性,同中美相比相对逊色,但中日关系的再建构刻不容缓。中日应当致力于建立新型的睦邻大国关系,形成相敬互让的新关系,这就需要双方努力调整原有的相互定位的旧框架,努力探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新框架和新平衡。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舄大学副教授

  来源:联合早报2014年05月30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