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日相互定位再平衡的几种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4-05-30 11:09:07  


 
  1972年以来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日关系保持了较长时间稳定正是在上述相互定位旧平衡的框架内实现的。中国对于日本在历史上的军国主义过去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且专注于经济建设,中国没有用国际政治和道义上的优势地位让日本感到不安;同时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自我节制态度以及在历史问题上相对较为谨慎的处理,并没有显出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的动机,这让中国感到安心。中国基本上将日本定位为中国需要进行合作的一个走和平道路的经济大国;日本则将中国基本定位为一个专注于国内建设的政治大国。在这个旧平衡中,中日之间的很多的矛盾和分歧往往能够在升级之前得到解决。

相互关系定位旧平衡的结束

  2013年11月18至24日,日本经济协会代表团以超过100人的阵容访问中国,日本经济界重量级人物悉数参加。从1975年以来,该协会代表团每年访华(除了2012年首次出现中断),几乎每一次都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见,这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中很少见。但是该次接见该代表团的中方高官为汪洋副总理,尽管汪洋主管经济十分重要,日本方面似乎还有“冰火九重天”的感觉。这件事事实上正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旧平衡的结束。

  中国经济规模在2001年为日本的四分之一,2007年为日本的四分之三,2010年超过日本,尽管从人均来说中日差距仍然悬殊,但是获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不是经济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大国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对于日本在资金、技术和投资方面的依赖程度也日益降低,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来说仍然很重要,但已经不是以前那样决定性的重要。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也已经在2008年正式结束,中日在经济关系上的原有相互定位的上下关系事实上已经结束,目前双方的经济关系可能是过去几十年来首次出现较为平等的状况。

  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在规模上超过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日本有理由感到经济上的上下关系将在不久出现中国在上日本在下的可能。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原来的那个消极的政治大国变得更加积极,在朝鲜问题上主导“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的存在感日益突出,日本争取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失败,这让日本感到中日在国际政治上的上下关系越来越明显。

  中日关系可能会出现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都出现中国占上风的新的上下关系,这就让双方在处理关系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困难。特别是日本开始担心中国的意图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日本常常被解读为中国要回到历史上的“朝贡体制”和“中华秩序”,即建立在东亚的中国居高临下的不平等政治关系,而中国军事现代化则往往被日本怀疑为中国已经不安心于过去的国际定位,而是要强硬地推行自己的国际政治日程的表现。

  中国对于日本保守政治家不断出现的历史修正主义言行以及近些时候在安全政策上的积极动向非常警戒,中国认为日本可能会在经济优势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来获得更多的优势,而且日本在政治与安全上的动作往往同日美同盟联系在一起,再加上1920至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记忆,结果就让中国采取宽容态度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