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入选“非遗”:古琴、昆曲和香

http://www.CRNTT.com   2011-04-28 14:10:09  


 
  贵族化好不好?

  如今,昆剧热甚至还有不少“贵族化”的倾向。几年前,1.2万一张票的天价昆曲曾引来一片哗然,如今,从厅堂版到园林实景版,从青春版到豪华版 ……昆剧的“名堂”越来越多。“其实,关于昆曲到底应该贵族化还是平民化的问题,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也往往令从业者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举棋不定、困惑不已。”说这番话的是有“昆剧王子”美誉的青年艺术家张军。曾经是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他,如今跳出体制,单干了一年多,独自挑起“张军昆剧艺术中心”的大旗,一路走得艰辛而执着。

  从很大程度上,年轻人喜欢昆剧,张军与白先勇一样,功不可没。尤其是年轻的他常常游走在时尚与传统的边缘,时而古典时而叛逆,一会在古戏台上见到他的演出,一会又能在顶级时尚杂志上见到他衣冠楚楚的写真照片,穿着LV的衣服,摇着程十发的书画折扇……说到昆剧时尚化,没有比他更具典型性的专业昆剧人了。

  “从艺术角度来讲,昆曲确实是中国戏剧美学的最高范型,属于小众艺术。但就昆曲面临的生存状态来说,它又必须让更多的人有所接触,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观众,而不是只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兴趣而存在。”在张军看来,昆剧时尚化、甚至贵族化、高端化理所当然,“说得势利一些,因为这一小部分人还不足以养活昆曲,这些人中更多的只愿意花‘平民’的钱来享受‘贵族’的艺术,也就是目前各个剧团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和尴尬的问题,无论演出多么精彩,小部分的固定观众只愿花很少的钱,而票价一旦定得高一些,就要被老观众骂,但又未必能获得新的观众。有人说,昆曲这样的艺术就应该靠国家养的,不能把对演出的投入转嫁到观众头上。我并不苟同这样的观点。联合国对昆曲的认可也好,国家对昆曲的扶持也好,这是昆曲和昆曲人的幸运,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一辈子靠伸手要钱来养活自己,就如同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如果大人一直扶着走路,恐怕他永远都学不会自己走路。昆曲要在当今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还是要靠自己,靠它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人,真正地‘运作’起来。”

  没有人能够否认张军在昆剧营销方面的突出才能,从十多年前开始的“昆剧走近青年”到如今的“园林版《牡丹亭》”和“新古典主义”系列演出,张军的每一步都为开拓昆剧的未来而努力,说到底,这种努力也是为个人的将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与王力宏的跨界合作,还是与尚马龙的钢琴与昆曲的对话,张军在不断制造着更多时尚化的可能性,不断地尝试着在昆剧原有的艺术格调之外,能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有更大层面的融合。

  “有些人对所谓的创新能有多少含金量不屑一顾,有些人认为我的很多演出炒作的成分大于艺术本身。我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方面要拿得出对得起昆剧老观众的经典剧目。另一方面,我决不放弃做一种尝试——完全放弃传统的昆曲观众,打开昆剧的大门,只要有一个没有看过昆曲的人买票来看了,就证明我成功了。”尽管面对的困难与责难不少,但张军却决定“一意孤行”:“我个人认为,昆曲在今天的生存,是可以有多种状态的。我们需要一直喜爱昆曲的老观众,更需要对昆曲产生兴趣的新观众,当然也需要只是出于好奇和尝新的一辈子只看一次昆曲的过客观众。既然昆曲具备‘贵族’气质,那就不要用‘平民’的眼光来对待它,珍惜、爱护、尊崇、欣赏,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