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礼文化是如流水一样活着的传统、活着的礼文化。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于葛朗台为了金钱可以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的讽刺,对于葛朗台以法律契约来害人性命的批判,很早就预见到了舍勒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对于商品、资本的批判也是与此一脉相承。当代中国经济的奇迹不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重复,中国人不是葛朗台式的经济人,不是舍勒在其《资本主义的未来》一文中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类型的人及其精神。⑥我们在春运中看到广大的中国人对于家庭、对于家乡的珍重,看到今天的中国人一如既往地为了儿女后代的教育、幸福而作出的牺牲精神;同样也看到子女对于父母的回报,子女做各种选择时也要考虑到父母的因素。我们还看到南方兴起的祭祀历代祖先、跨地区、跨省的联宗、修族谱,从而建立“我们从哪里来”的完整谱系。笔者当年在陕西西安城墙上听到华县碗碗腔中的《劈山救母》(也就是《宝莲灯》)为之一震,其裂帛之声所传达的孝道真是感动天地。询问唱者,华县当地人至今仍喜欢听戏,红白喜事常请戏,一唱就是七八个小时,连着几天,谓之大戏。不难想见这些大戏的价值观与《劈山救母》都是同样的。这些都是礼文化在现代的延续,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所在,也是中国文明作为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之根本所在。

  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及其仪式感中。我们小时候吃饭时,大人会先盛一碗米饭放桌上,这是给祖宗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有些地方每个月农历的初一、十五都要在饭桌上给祖宗盛碗饭。《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致其敬于鬼神。”今日中国民间有些地方吃饭前盛新饭供奉给祖先、神灵的习俗,正是古代的食礼之延续。

  小孩上桌吃饭都有固定的位置,这是长幼的秩序所在,不是什么等级制。大人教小孩夹菜要夹跟前的菜而不要夹远的、不好够的菜,好吃的更不能多夹;米饭不能掉桌上,不然小心天上的雷公会劈你的。这些都是规矩,是礼文化的“敬”与“让”的价值观渗透于生活的点滴。《礼记》开篇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孝经》:“礼者,敬而已矣。”《礼记·曲礼》指出:“礼者,自卑而敬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从小在每天生活中、小事中不自觉地养成的“礼让”、“礼敬”,成年进入社会后则能扩充为在社会、单位中的“礼让”。这与个人在事业上的自强不息并不矛盾,这恰恰是对舍勒所批评的资本主义的冷静计算的克服。这些是我们要将“形而下”之器对外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来对外讲深、讲透。

  中国人与人交往特重礼尚往来,这正是礼的精神所在,《礼记·曲礼》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物表明心意,内心的礼敬要用外在的礼物来表达,所以中国人的礼物的意义与西方的小礼物不一样。当然礼也不能过,要求中道、量力而行,故有“礼轻情意重”之说。在中国民间,送礼尤其是过年过节送礼一定要有回礼。如果疏忽,关系就会受影响。如果有意不回礼,今后的关系可能就断了。重要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内在的心意需要有礼物来传达,持久的关系也要通过礼的仪式感来维系。

  再举例如今天礼仪之小者所系乎则大,平常宴饮之排座次,行走之论先后次序,都可见礼教本身所强调的上下秩序。就礼乐传统而言,位之上下、尊卑是与德能联系在一起,有德能者居其位,所以不是简单的权力关系之分别。而饮酒之“合欢”则与上下之分别构成张力,更多凸显的是和谐,化解区别、等级。饮酒、排座次,是古之“饮酒礼”的延续。这些生活中的细处、不起眼处其实都是礼乐精神某一方面的积淀,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其偏处。这些看似小的礼仪,却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内心遵从、维持一种秩序,这就是礼所具有的政教功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