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封建易为郡县后,由于拟血缘的类推,整个社会国家重新被看作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宗法共同体,“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礼运》,中国原生道路文明之为原生,连续不断裂之所在,就是北宋张载在《西铭》所表述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髙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徳,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宋代承五代之大乱,其所面临的古今之变,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之变一以贯之的都是宗法问题。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的种种实践、调适,亦有与中国历史上的古今之变具有相通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身是否也可视为新的拟宗法共同体呢?

  宗法精神亦灌注于中华民族之融合,《礼记·礼运》说:“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语·颜渊》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观念盛行于中国,这也就有南北朝时,匈奴人刘渊寻找和汉族的共同祖先,自姓刘,立国号为汉,此后鲜卑人自视是黄帝的后裔,羌自视为舜的后裔。

  从礼的延续与转化中,我们看到了礼作为底层结构并连续而未断裂。这并不否定礼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新,也不否定历史长河中有礼坏乐崩,但却总是能一次次重建、更新,剥极而必复。当上层、国家、朝廷大乱、政治失序时,民间基层社会的宗族就起到了社会自组织的重新整合社会的作用;而当朝廷、社会上下都失序而大乱,如到五代乱到极点、文明也坠落于谷底之后,则剥极而复,有北宋之兴起:一方面是出身于武人的宋太祖赵匡胤优礼、不杀士大夫而兴文教;另一方面是,中国文明的三代理想社会及其礼作为理想原型,激发宋儒致力于重建礼教、宗法的持续工作。

  故而礼之连续,并非是停滞没有变化,而是古今一体与古今之变的张力,《礼记·礼器》说“礼,时为大”。所以在把握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时,深刻理解连续中所具有的一以贯之、不变之“道”、“道之常”的同时,也要把握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古今之变”,把握延续中的损益、变迁,以及不变与变的统一关系。

  三、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高、中、低三个层次

  礼作为中国文明的深层秩序,政、教皆从此发生。在中国文明的脉络里,礼与乐合称,即礼乐,代表了礼文化内部的张力。礼乐文化包括内在的文化价值观与外在的仪式两部分,内外相交养,缺一不可。

  《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礼乐又被上升到天地之序与天地之和的高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记·乐记》)礼、乐所抽象的价值原则为别异与合同的张力,也就是秩序与和谐的张力。礼、乐也被表述为亲亲与尊尊、仁与义、爱与敬,其实是一个东西。程颐辨析亲亲与尊尊、仁与义的关系:“昔者圣人‘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唯能亲亲,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能尊贤,故‘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唯仁与义,尽人之道;尽人之道,则谓之圣人。”(程颐《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亲亲是以家、家族、宗族为社会的核心结构,其原则是孝悌,由近及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尊是“设官分职,任贤使能”,在政治上则是士大夫政治。家与国的关系是移孝作忠,忠君就是孝父,君在古代被称为“君父”,忠君爱国是一体的。中国政治是礼教政治、德性政治。中国作为广土众民之大国,治理这样的大国不能只是单纯依靠政治权力,这样的成本太大,还需要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感情,用此精神的力量凝聚社会上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