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两岸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05:59  


 
  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就“如何看待汉化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历史中存在的东西,总要在历史中消亡,甚至可能包括人类本身。而无论如何,至少在人类走到毁灭之前,让他们逐渐在融化中走向一体,毕竟是一种无可抵挡的大势。“我们的汉族自身,也同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跟其他的文明、特别是其他的轴心文明进行化合,不然的话,哪里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所有的人类群体,都能带着他们各自的创造,来走向这种一体化,这样就会使总体的人类文化,更加丰富也更加多元,从而更充满自身内部的上升潜力。

  文化台湾基金会荣誉董事长洪孟启从台湾文化发展的角度谈到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指出“去中国化”不仅很无知和很愚蠢,还非常不负责任,会让下一代变成无知的一代。任何一个文化要有创新能力,都必须要靠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持续绵延(sequence),几千年没有断过,这是全世界少见的,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把它丢掉。对“去中国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自己的文化,摆脱历史的阴影。唯有一个尊重自己文化的民族,才能够得到人家的尊重。所以,现在最重要就是要建立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心不是自大,不是在外吹嘘,而是扎扎实实地做。洪还认为,从清末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愿望。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要图民族之复兴,方法不同,但是目标相同。“少一点主义,多一点实践”,大家有差异先搁下,总目标就是让整个民族走上来,让我们后世的子孙能够抬头挺胸。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申晓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代,我们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以时代精神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今日中国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新与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台湾健行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齐光裕表示,中国人爱好和平,总是强调“和而不争”、舍己为人,寻求“忠恕”之道,这既是中国人的自处之道,也是中国人与其他国家、民族相处之道。中华文化的世界观孕育了人本思想(人道主义)、怀德思想(德化主义)、协和思想(和平主义)、大同思想(大同主义),对待一切之外族,本乎提携并进、化异为同,共进于大同之域。当西方吹起“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言论,我们更应检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让世人理解中华文化实本诸于“仁”的充满爱与和平、互助与合作精神之世界观。

  浙江海洋大学港台侨研究所所长黄建钢提出,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中两岸融合(岸融)思维在“两岸关系问题解决”的地位已逐渐上升到可与两岸统一(岸统)思维相提并论和并驾齐驱的高度,它与“心灵契合”一样,都是习近平“合”思维的具体体现和精准表达。从话语角度,统一一般很少或偶尔用在“两岸关系”上,而“契合”和“融合”在两岸关系上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它是一个过程和链条。“契合”是“合”的关键环节,前面是“组合”、“结合”,后面是“和合”、“融合”。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的两岸关系观:一是“两岸关系问题”必须解决,但解决的方式方法包括“形式上的统一”和内涵上的统一即“心灵契合”。二是“统一”和“契合”的区别,就在于“统一”一般容易理解为是“形式上的”,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心灵契合”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质,是深入的、内含的,“更重要的”,但同时也是相对比较难以看得见、抓得住和难以实现的。没有文化融合和心灵契合做基础的祖国统一,即使完成了也是脆弱的。这实际上是对两岸关系问题解决的一种新的战略布局。

  交流互鉴 探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新路径

  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作家、诗人杨渡从语言、影视文化、社区营造三个方面的故事就如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提出看法。他认为,近年来两岸常用语有“趋同”趋势;两岸戏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合作,加快了两岸用语的相互渗透;两岸影视剧文化交流可以成为台湾应对地区和全球竞争的途径。两岸在影视剧上若可以合作,则可以共同成就“大华语市场”。社区建设可以成为青年世代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他表示,现代化的历程使两岸经济发展阶段的差距缩小,也使生活形态接近。加之现在又处于资讯社会和网路世代,两岸青年有着更开放的世界观、更贴近的思维方式。两岸从1949年开始的歧异,到趋同现象,恰恰是一种见证,“用故事,让两岸更贴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