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熊培云:我为什么建图书馆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11:31:22  


 
  博尔赫斯说,“我能想象的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同样,在马尔罗笔下,真正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没有时间去闹革命,他们的一生都在忙于修建图书馆或者公墓。重新发现社会,建设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就先从建一座图书馆开始吧。我很希望有一些转变,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脚踏实地地做点建设。所以,当李英强等先生希望能帮着我在老家共建一个图书馆时,我是真觉得机缘已到。

  有些事情,想一想你就会激动。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总能改变些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改变。中国有2000多个县,如果你改变一个县,就是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你让一个县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你就完成了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这两千盏灯一个个都亮起来,对于当下的中国,又将是怎样一种改变!

  中国社会的确在发生悄悄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社会的横向联合。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志愿者,他们踊跃报名,希望能够去图书馆做义工;更有一位今年要毕业的农家子弟,在别人忙着找工作时,他第一时间赶到当地,准备在这里当一年志愿者。理由是以后工作了,时间恐怕就不如现在这样好支配了。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我们也在试图建立可以推广的模式,即以县城为中心来建设乡村图书馆,使之能够辐射周边的乡镇。与此同时,还要让它成为一个立足于本乡本土的公共空间。像国外的图书馆一样,它既要让书与人相遇,还要让人与人相遇。

  宋美龄在美国演讲时说:“You are what you do”(你即你所为)。你也可以说“You are what you read”(你即你所读)。人生是一次短暂又漫长的旅行,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书,遇见什么人。你不知道将来,在什么地方,有一本书在等你,而另一个人,书的作者,也许为此耗尽一生。而这一切,多么令人感恩!

  我有一个设想:为了更好地动员有此理想者参建图书馆,不妨都以本乡本土的人的名字命名。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有的更百倍优秀于我。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资本,能联接外面的世界与本乡本土,能整合资源,又熟悉当地的民情,甚至不用花很多精力,便可以孵化出这样一座图书馆。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你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图书馆,是在沽名钓誉吗?实话实说,朋友们最初有这个提议时,我还是有些犹豫的,但转念又接受了———毕竟我接受了很好的人本主义的熏陶,而以人的名字命名创造,这也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

  总之,这不是坏事。你活着的时候,要学着用你的名字去担当。而且,我希望有更多的活人利用他们的热情与影响力参与本乡本土的建设,有更多的才子佳人有名有姓地去担当,去呵护与他们生命有关联的一切人与物。你若有志于这“两千分之一的改变”,有志于建立一种关乎人的传统,何妨从自己的名字开始?当你慨叹“人民”这个词语的权利主体太不具体时,我也不希望我们的责任永远生长在一望无际的匿名之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