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张亚中:用中华文化解“主权”纠葛

http://www.CRNTT.com   2012-07-01 00:36:20  


 
      中华文化中“天下”与“国家”的关系

  在周武王灭商之后的时代,运用礼乐规范,让天下诸侯尽服膺于周天子。所谓“天下一家”意味周天子因为拥有天命,天下尽归周天子。春秋期间,周天子尽管已经不再有政治影响力,但诸侯仍奉周天子为主,孔老夫子对于管仲维护这个体制即给予高度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老夫子的眼中,如果没有管仲坚守周礼,天命难保,文化终将尽失。

  战国末期周天子更形若虚设,七雄间相互征伐,大家都要求取天命所归。秦王最后以武力获胜统一。在中国文化上,这是从“天下一家”转移到“家天下”的开始。不过,即使如此,“天下”这个概念并没有消失。“争天下”一词仍是历代英雄豪杰的自我期许,无论是讨伐的檄文还是出师的宣告,均不离受天命而为之的诉求。

  在“天下一家”的概念下,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虽然它们也自称为“国”,但是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标准来看,它们其实只是“政府”而已,它们拥有的都仅是“治权”,它们争取的是统治天下的治权。用中华文化来说,所谓的“主权”并不存在,“主权”仍旧属于“天”。皇帝们自称“天子”,亦即天之子,代天行使治权。《诗经.小雅》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谈的其实也是“王”统治土地与人民的“治权”而已。

  古人说,天下一统,而不说国家一统,是有其深意的。顾亭林在其《日知录》中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避免亡国乃庙堂人的责任,但不可亡天下则是所有人的责任。原因在于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家只是个治权的政治性概念,天下则是一个文化性的概念。

  秦汉以后,政治上“一统江湖”的“家天下”概念取代了文化上“天下一家”的概念。但是即使如此,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及孟子“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的民本思想,无疑给主张拥有“天命”的君王一计当头棒喝。虽然儒家发展出来了治权所需要的“纲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当其治理不符合天命的“德命”本义时,他们是会严厉批判的。而他们最好的批判工具就是警告皇帝“天命”将要开始转向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