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国人在台成禁忌话题 两岸需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黄光国
 
  黄光国:中国不可能复制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
      但中国可创造一个像欧盟体制的天下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天下”的概念。中国的“天下”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文化的概念。中国本身就是“天下”。由于中国内部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今天要安顿两岸关系,“天下”的概念是相当有用的。我的意思是说,中国虽然不可能完全复制欧盟的模式,但我们可以就两岸的现有情况,设法走出一条类似欧盟的道路。

  中国要借重欧盟的经验,不能像欧盟那样由下往上,分裂成好几个国家,再统合成一个欧盟,而应该是要由上往下,建构出一个统合的体制。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忘掉:现代中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国家,人口非常庞大众多,中国将来的政治体制,绝不可能复制美国的搞法,也不可能模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既有做法,只能够自己创造,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中国要创造出自己的政治体制,可以从过去的文化传统里得到很多滋养,从中国自己的视角,理性思考,我们要建构出什么样的制度,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我认为:今天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两岸的知识份子可以思考如何建构一个像欧盟体制那样的“天下”。在我看来,“一中”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天下”的概念,中国未来可以走“一中两宪”或“一中多宪”的道路。

  张亚中:不要把民族主义变成异己关系的工具   
      两岸应该共同分享民族主义

  我先回应一下明辉的看法。明辉谈的民族主义问题,我也在德国念书,德国一直避谈民族主义,因为它是民族主义的加害者,可是中国几百年来是民族主义的受害者。我们看到杭亭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那本书,就认定文明之间的冲突,也就是民族之间的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而且几乎很难避免。其实不仅是杭亭顿,民族主义几乎没有人不谈,关键在于怎么把民族主义导正到正确的思考。

  用在两岸问题上,民族主义这个东西不能成为加害者,不要成为异己关系的工具;大陆不要用民族主义来压迫台湾,台湾也不要用民族主义来对抗大陆,而应该共同分享民族主义,包括过去传统及未来荣耀。

  为了化解认同歧异对未来两岸关系可能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才会在提到两岸关系的定位时,提出整个中国的概念。就是说,两岸是“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才会提到说中国大陆不应该剥夺台湾使用中国这个话语权,应该让台湾来分享我们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也分享中国话语权,所以才有所谓的“台北中国”及“北京中国”这个概念。
两岸关系的两个趋势

  如同耿曙和吴玉山老师也提到的,这几年两岸关系的两个趋势:一是不断强调两岸关系的物质化,两岸经贸交流是两岸互动的主轴;二是台湾因为选举的关系,不断强化台湾的主体性。这两股力量走的时候都忽略了两岸认同的建立。

  两岸关系的物质化或许可以改善台湾人民对于大陆某一些形象,但是对增加彼此的认同并没有帮助。这从前面提到的台湾民众对认同问题的民意调查结果,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现出来。

  对于黄光国老师谈到整个天下的概念,虽然现在的世界不可能用传统的话语去讲这个概念,但是如果用黄老师讲的或大陆学者讲的天下,其实就是整个中国的概念。所以整个中国里面有不同的政治实体,就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的概念。所以其实我们应该从这个概念去思考两岸的未来。

  刚刚黄老师也提到说,我们在思考两岸统合的时候,可以参考欧洲统合的经验,但不是他们的模式。欧洲的统合是从每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开始统合,但是两岸之间必须在整个中国的框架下开始完成统合。所以换句话说,我们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必须去做的。

  几个思考方向

  我提出了几个未来可以思考的方向:一是刚刚大宁讲的文字整合的工作,两岸文化界、学术界,未来应该在文字整合方面做些功夫;二是货币统合,譬如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华元货币单位;三是推动两岸经济共同体,这方面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两岸大家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仿造欧洲共同体的方法成立两岸食品安全共同体,共同为两岸安全、人民生活福祉谋利。

  同时,还包括一些可能是台湾比较有疑虑的,比如刚刚黄老师讲的天下概念,到底中国是属于谁的?中国是属于中国人的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也不是“中华民国”的中国。我觉得如果这样来思考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大胆的思考将来有一种“中华卡”的概念?持有中华卡的人可以在双方面的单位、政府机构任职。
此外,我还提出“两岸安全相对化与阶段化”的观念,这是现阶段马上就可以采行的。由于两岸之间最大的认同障碍就是两岸的安全受到威胁,包括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因为两岸卡在一个是不是会搞台独,一个是不是要武力犯台的问题。

  “两岸安全阶段化和相对化”的内容为:我们以四年一次台湾大选单位,如果台湾提出四年反对台独,那么大陆也可以提出四年放弃武力。如果随着一个四年、两个四年不断的宣示,从制度理论的论述,一旦制度形成就很难更动,两岸安全的问题其实也就随着时间而解决,而不是像现在一样,都在等待永远长久性的宣示。(可参考张亚中,〈论两岸统合路径〉,《中国评论》,2009年4月号)
  杨开煌:过去处理认同上的盲点与未来推动认同之看法

  我认为,我们过去在认知上有一个盲点,就是简单的认为扩大交流、深化交流就是认同。但是从过去30年来看,或者从心理学来看,事实上是认知失调的现象是十分普遍,而不是相互认同增加。所谓“认知失调”,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指一个人原先的认知,不可能因为新的反例的增加而改变自己原先的认知,有时反而会自我强化原先的认知。我们以个人针对两岸交流所作的小样本的调查也证实了此一理论。以下容我引用去年在电话调查200位台湾民众的我的部份结论:

  1、开放迄今去过大陆和未去过大陆之比例为42.1:57.9,所以在开放交流的廿年后,仍有近六成的台湾民众从不曾去过大陆。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根本不愿去大陆的。

  2、台湾民众赴大陆的原因,仍是以观光为主要原因,换言之,去大陆的目的是为自己的休闲,而非去瞭解大陆。

  3、大多数的台湾民众去大陆之前,并没有阅读相关资料的习惯,曾阅读过资料的族群来看,主要知识来自电视、书籍、报纸和网路。

  4、在台湾民众去过大陆之后,对大陆信息的关心度基本上并没有增如。而且不论省籍都有半数以上的民众明确表示对中国大陆并不关心。

  5、在未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中,其主要的理由除了经济、时间之外,最多的顾虑是安全和卫生以及大陆劣质导游等事件的影响。总之,他们对大陆的印象是负面的,如果对比去过的一群可以印象有变化的并不显着。2007年底当时的海基会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印象观感,从偏好的方向看,民众对大陆人士的观感表示“好”所占的比例为33.0%,而认为“不好”所占的比例为55.1%。

  再以2008年12月25日民进党公布一份“台湾民众的中国印象”民调指出,在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友善的比例为32.2%,敌意的比例为56.8%可以佐证。

  以我个人接触的例子,那些对大陆不是那么友好的人看来,大陆到处都是缺点,认为台湾都不是这么做;如果看到人家确实很好,就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反之,对中国有好感的朋友,去大陆时,看的就是进步的、健康的一面,于是对大陆就更加同情和理解;看到不如意的部分,就主动替大陆设想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找原因。这样的交流就是在强化自己原来的认知,这种就是认知失调。

  还有一些交流可能对某些人有震撼力,但基本上是“一曝十寒”,印象淡化,效果递减;震撼久了仍然回归,你是你我是我,所以事实上,对于认同来讲可能有功能但是非常微弱。

  如果交流希望在认同方面,展现功能的话,首先,最直接的方法是从启动两岸教育的全面交流入手。譬如从教科书的通行,课程的参考,学生的跨海交流、交换;互招学生,互考学生,老师的交流,交换等。如在大陆的台湾研究所和台湾的大陆研究所,竟然没有台湾教授和大陆教授,也没有相互去口试硕、博士生的作法,这本身对廿年的交流就是一种讽刺;总之,是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全面相互开放,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其次,在两岸关系中只要讲认同好像就只有台湾有距离,大陆方面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如今的大陆中、小学校的墙壁上有没有中国古圣先贤的铜像、挂像,古圣先贤的事迹简介、佳言名句、勉志励行的古训呢?

  换言之,认同价值的创造不是只要求台湾认同中国大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对北京而言,如今的大陆是否开始全面回归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大陆而言,恐怕不能期待台湾的“中国认同”是片面的“中共认同”,只有当台湾人来到中国大陆发现这里的一切才是他们原生的根,而且仍在滋长茁壮,生机勃勃,此时认同之心,才能油然而生,久久不忘。

  其三是文化而论,台湾文化正如胡六点所说“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因此从一个面向来看,“台湾主体认同”也是由中华文化中生成滋长,如果要台湾认同中国,则中国只能尊重“台湾主体认同”,理解“台湾主体认同”,透过长期的、不断的,全面的交流去扩大和吸取“台湾主体认同”中的积极因素。

  北京必须自问大陆是否把台湾真正视为中国人,其实中共的政策意涵中,如各种优待台商,施惠台湾的作法,从认同的角度看,只是不能容忍“台湾主体意识”否定中国而笼赂台湾,并没有视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并不认同台湾,所以台湾人也感觉不出自己被认同。

  例如,大陆只关心台湾对北京奥运的感觉,对神舟火箭的感觉,对上海世博会的感觉;但不自问,大陆同胞对高雄世运,对台北听障奥运的感觉;他们的宣传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奥运、世运、听障奥运、世界博览会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姚明、王建民都是中国人的表率和英雄;透过交流,当有一天台湾人来大陆发现他在这里找到原乡,找到熟悉的一切,如同席慕容(台湾蒙古人,作家)回到蒙古的感觉,认同就不再困扰两岸。总之,认同议题有必要从单向要求台湾认同大陆,调整为大陆也认同台湾是中国,表现出大陆在这方面的器度,认同不是单向的,片面的,应该是双向的,互补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