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尴尬的诗坛:为何当代中国诗歌难获国际认可?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5:05:23  


 
04 缺少相互了解 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有隔膜的中西方诗人 缺少相互了解

  除了上述的极端的诗人外,中国依然有一些坚守诗歌艺术的诗人,但是他们在国际上也没有声音。在国际上失语,首先是因为中国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了解太过有限。庄因在《中国当代为什么没有伟大的诗人?》一文中指出了问题所在。在与很多中国颇有名气的诗人交流的过程中,庄因发现,中国诗人对外国诗歌、诗人的了解仅限于几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很多名气没那么大,但依然写出了伟大诗篇的诗人及其诗作,中国诗人多不了解。

  同样,西方人对中国的当代诗歌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西方人对屈原、李白等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了解程度远大于对当代诗人的了解。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采访时曾经指出,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诗歌有限的了解都归功于他的翻译。虽说此话有点夸张,但却基本反映了中国诗歌在西方文学界的边缘化地位。

  此外,语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顾彬也指出,西方人学外语是为了读该国家的文学原着,而中国人学外语是为了考试,几乎不读原着。中国人对西方诗歌的了解仅限于翻译,而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诗歌的了解也来自翻译。中西之间的诗歌交流隔着一层障碍,这个障碍难以突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近当代以来诗歌西化的结果是学会了形式,丢掉了灵魂。中国诗人想在国际上发声,还有待时日。

  重塑诗歌灵魂 前路漫漫求索中国当代诗歌缺乏独创性与大格局的精神价值,显得重形式而不重灵魂。此外,绝大多数的诗人缺乏诗德,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以迎合大众的口味。想走向世界,在国际诗坛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就必须为当代诗歌注入灵魂,重新找回诗歌的活力与精神价值。

  要做到这点,首先应该回归传统,向传统诗歌学习。任何诗歌一旦脱离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实观照,就很难达到感动世界的高度。孙书文指出,现代诗歌严重缺乏情怀,而诗歌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人间意识、宇宙意识与悲悯的情怀三者的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生命进行深彻的体察。这些闪现于在屈原、李白等人的诗作中,是中国传统诗歌曾经达到的高度。

  此外,西方诗歌的哲学性、理性、普遍性、真诚性、美好性,是中国当代诗歌欠缺的。这些属于诗歌的普适性价值,是诗歌应该达到的高度。中国诗歌要想走向国际,在诗歌的精神内涵上应多下功夫。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让诗人落到实出则极为困难。现如今,诗人已经不是一种职业,而诗歌也沦为大众消遣的快餐文化。复兴诗歌或许会成为良好的愿望而无法落到实处。

  前路依然茫茫,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结语:中国当代诗人缺少对宇宙、世界、众生的精神关怀。诗人跳不出小圈子,诗作华而不实,有形式而没灵魂。或许,扎根于本民族血脉深处而写就的,有灵魂有血肉的诗歌,才能感动这个民族,进而感动世界。

  腾讯文化观察2013-12-06 第18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