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尴尬的诗坛:为何当代中国诗歌难获国际认可?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5:05:23  


 
02 政治阴影 诗人缺少独立个性

  意识形态左右写作 诗人个性泯灭

  从早期的自由派与格律派的争鸣,发展到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融合,中国现代诗歌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慢慢走上成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政治阴影下,很多诗人的创作无法离开政治背景。慢慢的,意识形态对诗歌创作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0世纪40年代,在解放区兴起了“新民歌体”运动。“新民歌体”是抗战时期的街头诗、朗诵诗的继续,体现的是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解放区的诗人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教育下,满怀深情地表达农民翻身做主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压迫的憎恨和对共产党的感激与热爱。《东方红》《十绣金匾》《翻身道情》等诗歌就产生于这一大背景下。

  进入当代的中国诗歌,带着“战时文化”的思维方式,进入“和平时期”,在政治思想上有着高度统一性。为理想献身的青春热情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调,极大影响了公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于是歌颂革命、歌颂党、歌颂领袖等成为诗歌的核心使命,即“颂歌体”大为盛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都以开国大典为题材,歌颂新中国的诞生,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随后兴起的政治抒情诗,强调阶级、国家、民族、集体,具有政治性和鼓动性,诗人的个人价值完全泯灭,工具性明显,艺术性较差。发展到“大跃进民歌体”,写诗成了全民的工作,男女老幼全都参与诗歌创作。这些诗作有集体,没有个人,更像是机床生产的产品,而不是诗人创作的艺术品。后期兴起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也不过是政治力量推动的文艺活动,核心还是政治。

  丧失了诗人个性的诗歌,用西方的标准来看,很难成为诗歌,顶多是政治的制成品。

  政治思维惯性 诗作朦胧晦涩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慢慢宽松,以朦胧诗派为代表的新诗潮崛起。朦胧诗派是特定历史环境与政治环境下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的年轻人对此表示不解、愤怒、反抗、怀疑和无奈。被抛弃感、失落感、沮丧感,成了这一代人的感情基调。经过芒克等人“白洋淀诗群”的“地下诗歌”预演,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派崛起。

  诗人们仿佛遇到了直抒胸臆的时代,但政治控制在人思想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又让诗人对真性情的表达有所畏惧,于是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些手法采取象征、隐喻、反讽、通感、暗示等手法,呈现出隐约朦胧的艺术效果。有些诗人撕破那份朦胧,踏过政治红线,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归根到底,朦胧诗派仍是政治笼罩下的诗歌创作形式,只不过是部分地解放了诗人的个性而已。

  朦胧诗的问题正是其朦胧性。诗人逄金一对当代诗歌的朦胧晦涩提出过批评。他说,自己在中文系待了十年,竟然需要借助专业评论家的阐释才能理解很多当代诗。如果连诗人都无法理解这些诗歌,那么普通大众又如何理解呢?如果多数中国人都读不懂,那么外国人又如何理解呢?尤其是大量的政治隐喻,涉及政治批评的反讽与象征,不具备普适性,也不可能获得国际认可。

  朦胧诗派之后的多元诗歌写作,政治性越来越小,但已经堕入了媚俗的行列,失去了诗性,难登大雅之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