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木心,一个无解的迷

http://www.CRNTT.com   2013-03-17 11:48:59  


 
陈丹青:至今不同意木心部分观点 有争议是好事

   对《文学回忆录》的评价,陈丹青看得很客观:“这本书只是他个人的看法。要是有不同的声音,当然好,一件事出来大家谈嘛……我部分同意他,部分现在还是不同意。没关系嘛。”

  2011年12月,木心在乌镇去世。追思纷纷中,他在纽约曾开设“世界文学史讲座”一事也被频繁提及。众所周知,陈丹青为推广木心作品一向不遗余力,并一贯以“我的师尊”称呼木心—这段师生情缘,即来自木心在纽约的文学讲座。

  1989年到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十多位来自大陆的艺术家开设讲座,讲述世界文学史。两周一次,每人每小时十美金。原本预计一年讲完,结果讲了五年。木心去世时,陈丹青曾回忆讲座往事,有了将当年听课笔记整理出书的构想。之后,陈丹青花了一年时间,把笔记内容录入电脑,校对三次,再经编辑整理,最终成书《文学回忆录》。

善于聊天,所以开课

  1982年,木心自费留学来到纽约,与同年来到纽约的陈丹青相识。1983年始,二人开始频繁往来。木心擅长聊天,内容精彩,气质独特。同样在纽约结识木心的曹立伟,回忆自己最初对木心的印象就是“聊天”:“如果不注意的话,在一群人当中他可能是被忽略掉的。随后饮酒聊天,情况就变了。不知不觉地,他就变成整个屋子里的主角……喜欢一语道破一件事,三言两语说破一个局,声音不大。刚才那种弱弱的、冷冷的、往后缩的感觉一时荡然无存……木心聊天充满敏感,妙语如珠,即兴起来,几乎像个孩子。”

  陈丹青显然也折服于木心的“聊天”,称“我原本无学,直听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因此常带自己认识的艺术家去见木心,如此,惊叹于木心才华的人越来越多。过了几年,章学林和李全武二位请求木心正式开课,聊文学文艺,同时希望借此给木心增加一点收入。

  1989年1月15日,一众“学生”在画家高小华家聚会“开课”。木心时年62岁,风采依旧。开讲第一天,学生们都是便装,只有木心一人穿正装。曹立伟至今记得木心的考究打扮:“深灰色的西服,鹅白衬衫,皮鞋擦得很亮,郑重其事。看了看我们,也没说什么。”现在回看《文学回忆录》的头一篇“开课引言”,最后一句话记录了木心让学生们合影的要求:“大家穿上正装,合影。”曹立伟记忆中的木心,精力亦过人,走半天路不用喝水,讲课时神采飞扬,兴起时白衬衫两袖撸起:“翻看自己的讲课笔记,像看自己列的菜单似的,扫两眼就可以讲出很好的课程。”

  木心开讲时,已给讲座想好了主题,即“文学回忆录”:“这个题目,屠格涅夫已经用过,但那是他个人的,我用的显然不是个人的,而是对于文学的全体的。”他同时想好了“毕业作业”的形式:“学期完成后,听讲者每人一篇文学作品,附在集后,以证明讲席不虚。人人高超,有趣!我相信人人能写出来。”

  木心的讲座,依据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大纲》的脉络开讲。作家、作品、流派,都大致依据郑先生的框架,其中精彩的是他自己的阐释和联想。文学之外,木心也谈哲学、宗教、西方思潮、女权或是存在主义。他有自己的独到看法,“金句”俯拾皆是。

另一个木心

  和作品中的唯美文字不同,木心讲课和平时聊天一样,智慧、机灵,爱讲笑话。木心的几个学生都对他的“爱讲笑话”记忆深刻。木心评价陈丹青有这样的形容:“他弹钢琴有时候也会弹错,但是都弹在琴键上的,有很多人弹在琴盖上。”学生之一、画家李斌甚至因为他的一句玩笑立下事业志向。李斌在纽约时以给人画肖像为生,木心在看到他画的肖像后说:“你太苦了,你不喜欢的人要画得他喜欢。”李斌深受刺激。多年后,李斌回大陆看望木心,拿出自己较为得意的画给木心看,说:“我现在画的画,就是为了让别人看着不喜欢。”木心对这句话相当开心。

  陈丹青说,木心甚至在重病的时候还喜欢讲笑话,而且每次都不止一个包袱:“他一句话出来我开始笑了,我知道后面一定还有好几句。他只要看到我们笑他就高兴,他就再逗、再逗。”曹立伟回忆起木心从前讲的笑话,还忍不住模仿他的动作:“他讲笑话后,众人大笑,他本人也笑得不行,顺势做出奇怪的动作,就是身子往后一退,抬出胳膊盖住自己的脸,防范被人打的样子。”

  在曹立伟眼里,最会聊天的人有两个,一是阿城,一是木心,但二人不同:“我有时候想阿城的神聊和他的文章风格接近,文章和聊天如果两者缺一,损失不大。木心呢?两者不可缺一,缺一损失甚大。尤其如果你没有听过他的神聊,没有感受他的机智、信心,是难以了解木心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