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化解产能过剩不能仅靠“大棒”

http://www.CRNTT.com   2016-01-16 08:18:11  


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大棒”是必要的,然而仅靠“大棒”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胡萝卜”。
  中评社北京1月16日电/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大棒”是必要的,然而仅靠“大棒”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胡萝卜”。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宣晓伟、许伟文章表示,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即形成中央想让地方去做的也是地方自身愿意去做的激励体制。政策设计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地方政府从维持甚至扩张产能上更能受益”转向“地方政府从缩减已有产能更能受益”的激励机制。建议建立专项资金,帮助地方政府应对由化解产能过剩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同时调整考核体系,引导地方干部合理行为。

  产能过剩的成因复杂

  文章分析,首先,单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各大钢厂某种程度上正在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钢厂之间主要竞争的不是产品和利润,而是“看谁扛得住”、“千万不能比对方先破产”。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钢厂反而还要通过扩张产能和产量来逼迫对手退出市场,正如国际石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沙特的油田反而还要增产一样。所以,尽管从全国整体市场来看,扩张产能是非常不理性的举动,但就单个厂商而言,某种情况下却正是其深思熟虑后的正常市场行为。

  其次,地方政府与钢厂之间有着重大的利益关联。一个钢厂往往有上万人、营业收入几百亿元,还多是地方国企,任何地方政府都不能等闲视之,往往与其有着极其复杂的利益关联。事实上,没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当前许多钢厂已难以维系。在地方政府与钢厂已经结成某种程度的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钢厂的大力支持是不难理解的,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异,结果也往往大不相同。例如在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化解中,江苏省无锡市的尚德和江西省新余市的赛维LDK两家企业同时陷入困境,尚德在2013年即破产,但新余市尽全力支持赛维LDK一直撑到2015年光伏市场回暖之时才破产重组,从而赢得了更好的重组条件。因此,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目前对钢厂的全力扶持也是非常理性的行为。

  再次,中央与地方责权不清导致的道德风险。在目前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在支持钢厂甚至鼓励其扩张产能的行为中,存在着明显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一方面,在历次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中央部委都遵循着“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的原则,地方则以“做大”、“做强”、“做优”的策略相应对,“大而不倒”的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地方一旦把企业规模做大,即使由此可能产生风险(地方债务、银行债务等),也总是可以不同程度地把这种风险转嫁给中央,而在目前地方债务和银行债务化解中,也很难厘清相应的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关系。在如此的激励环境下,地方政府鼓励钢厂尽快做大做强就是其最优的策略。

  综上,在目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低迷的条件下,一些钢厂和地方政府扩张产能的愿望,表面来看极其不合情理,但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却是非常理性的想法。

  化解产能过剩除了“大棒”还需要“胡萝卜”

  文章认为,有鉴于严峻形势,国家势必出台严厉的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新一轮的“重拳出击”、“铁腕治理”已经箭在弦上,意图在原有严控新增项目、整治违规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更要实行问责制,通过能耗、环保、安全、银行信贷等标准来提高行业门槛,以加速优胜劣汰和行业整合,有效防止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无疑,对于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出台严厉的“大棒”政策是必要的。然而,从历次化解产能过剩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政策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效果,仍存在着不小的疑虑。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