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2014,严防“铁锈时代”降临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4:15  


  中评社北京12月28日讯/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落实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务。而化解产能过剩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干扰经济运行,不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将中国带入“铁锈时代”(“铁锈时代”是对部分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产能过剩导致厂房闲置、设备锈迹斑斑的一种形象描述)。

  化解产能过剩是结构调控关键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可以看出,今后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控,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更加强调“宏观稳定,微观搞活”。宏观经济政策将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一套放松管制的政策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安排。要做好微观搞活和结构调控,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避免重走“越调越多”的怪圈。

  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局部行业、产品的过剩转变为全局性过剩。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2012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仅为72%、73.7%、71.9%、73.1%和7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个别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量和长期性的过剩。2013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光伏业产能达40GW,实际出货量仅11.5GW,整个光伏产业链产能严重过剩,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据测算,2013年二季度末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8.6%,这也就意味着,有21.4%的产能闲置。中国有进入“铁锈时代”的危险。

  化解产能过剩主要靠企业和市场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且合理的产能过剩可增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我国产能过剩已经超过了合理界限,成为产业发展的“痼疾”。目前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具有垄断性质的一些重化工业,这类行业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投资周期长、资本密集,受产能过剩的影响较大,一旦发生产能过剩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产能过剩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加重了环境压力,同时也造成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影响了产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