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高港青年论坛:高雄与粤港澳大湾区关系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19-07-04 14:43:31


 
  郭至君:香港高等教育优势
      对高雄国际化的启示

  2018年12月,韩国瑜就任高雄市长,充满新意地用中英文发表就职演说“让春天从高雄出发”,提出要彻底落实中英双语教育,让高雄这个港都更加国际化地走向世界,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就采用双语教育、鼓励学校用国外教材、高雄市府员工以及公职人员要加强英语、甚至高雄的标示都要双语化……可以说,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强调“英文是走出去的关键”。而距离高雄仅一个半小时飞机行程的香港,可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最国际化、英文普及面最广、最多国际人才聚集的城市。我一直认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一定要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国际化的青年人才,因为未来是青年人的,一个城市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这个城市就会愈加国际化。而我也觉得,一个城市若拥有高品质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则可以保证对国际化青年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 

  我在内地、香港、英国、美国都念过书,做过访问学者,对香港高等教育的形式和特点有一些瞭解,香港高等教育历史虽然不长,但因其独特的优势,优惠的国际贸易政策,全球金融中心对外交流的优势渠道,较为成熟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充分的政府投入,“两文三语”语言优势,使香港八所公立高等院校广泛吸收各国高校管理经验,治理体系国际化水平较高。我认为,香港高等教育的确存在一些优势可以吸引高雄各类人才,且两地在高等教育方面可以互相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

  一、香港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优势

  首先是香港高校的师资国际化。香港各高校一直面向世界引进优秀教师,实现师资力量国际化。香港大学教师的薪酬水平高于美国和新加坡,吸引了大批的优秀学者来任职。各高校追求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资深学者,组建了来自于北美和欧亚各个国家的顶尖学府的国际化优秀师资队伍。教授几乎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来自世界一流研究型学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国际化对香港高校整体的国际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是香港高校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与世界其他优秀大学相比,香港政府把修课形式的学士学位课程中非本地学生的比例定为20%,这样既不会严重影响到本地学生的入学机会,又能保证国际学生比重。在2016/17学年,约有32,000名分别来自超过70个国家/地区的非本地学生在香港修读专上课程。同年,约有6,000名交换生来港修读公帑资助的专上课程。另外,除了招收非本地学生和争取更高国际研究排名,香港各高校都在积极持续地与世界各地建立联系和网络。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环球计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换活动、暑期留学、短期交流及寰宇暑期实习计画。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交流计画”涵盖全球四大洲200多所高校,并大力推行游学团等环球学习机会。不仅是短期交换、游学、实习,香港高校还越来越重视国际合作办学。非本地生源和香港高校内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是香港高校能够长期保持并加强国际化水平的核心动力。

  第三是香港教育的良好质素和声誉。在香港21所颁授学位的院校中,四所院校获《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排名2019》列入全球前100位。此外,在2018 年《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港大牙医学院连续三度获评为全球第一牙医学府,香港理工大学则两度在“酒店与休闲管理”类别中排名全球第三,而科大、港大及中大的会计及财务课程则分别获评为全球第16、21及28位。香港高校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这不仅使得大学整体更国际化,也让来香港高校就读的青年人有机会浸泡在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提升自己,为日后成为世界公民作好准备。

  第四是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优厚条件多。香港高校有不少优渥的条件吸引非本地学生来港深造。包括一、在学费方面,相比于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收费,香港院校的收费颇具竞争力。二、香港政府一直加大力度为高等教育界注资,提供更多研究资源。三、放宽有关的入境限制,使非本地学生的留港期限与其课程的一般修业期一致。四、放宽有关的工作限制,以便修读经本地评审专上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在修业期间从事见习和兼职工作,并可在毕业后无条件留港12个月。这些颇具吸引力的条件,使得不少来港深造的青年学子愿意留港发展。

  总的来说,香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其可以引领教育产业和教育出口,与城市国际化发展需要相协同,乃至引领城市国际化发展。在香港城市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之间已经形成高度融合、协同发展、良性互动、内在推动的发展态势。其城市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向引领、协同发展创新。

  二、对高雄—香港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些思考

  首先可以吸引高雄青年人来香港高校深造。香港的大学目前有5所接受台湾学生以学测成绩申请入学,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其中台湾学生也是他们招募的重点。目前来看,台湾的高中毕业生和家长也越来越关注来港深造。但多数招生会都设在台北,我认为,香港的高校可以扩大在高雄以及台湾南部地区招生的数量,吸引台湾各地的优秀青年精英来港就读。甚至可以专为台湾生源推出更多优惠条件,鼓励台湾青年来港就读。这些优秀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经受过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青年们毕业后,回流高雄,便可以为“港都”带来更多国际化人才。

  其次可以推动两地高校教育的合作发展。据数字统计,2015/16学年至2017/18学年分别有7326、8183及8325名港生在台湾读学位课程,两年上升13.6%。可见,越来越多的港生也愿意赴台深造。因此,我认为,高港两地高校可以尝试合作办学,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也可以各取所长,鼓励两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制度以及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可以推进两地高校职业教育在教师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只有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深入,两地的高校资源才会更加充分地分享,相信高雄的高校也会由此借力变得更加国际化。

  再次则可以建立高港两地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高雄和香港两个城市都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的活力。

  总的来说,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国际化。高雄和香港都是“港都”,我们两地的青年有很多的相似点,我们应当一起携手,共同努力,未来会更美好!

  主持人:郭至君

  下面我们进行每个人一到两分钟的个人补充和总结。

  林千畬:我很期待香港和大湾区可以和高雄做更多的合作,然后也更加期待下次的青年论坛,我们也希望高港青年论坛是大家的一个共同资讯以及合作平台。听完大家所有的发言之后,我有一个slogan(口号)一样的内容想分享给大家,就是“携手前进,共创新好平台,以文化交流去提升互信,用商业活动增进感情,共同合作对外,摒除认知误解,多角融合创多赢”。谢谢大家!

  林志颖:听了各位朋友的分享和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因为我对台湾南部的情况不是特别瞭解,也是非常感谢郭主任今天安排的这样一场论坛。作为一个总结,其实香港跟高雄很多青年,现在面对的或者是思考的是有很多相似点的。面对大环境,也是有一定相近的地方。所以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香港青年、高雄青年,以及整个台湾的青年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积极投身到大湾区,在这里就业、读书、创业,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在这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很多的困惑。相关的政府、商会、团体应该付出更大的力量去携手青年人一起参与到大湾区里面。如果论坛可以在高雄举行、时间配合的话,我也希望可以参加,可以多跟高雄的年轻人交流,一起去在大湾区里面寻找我们的未来,谢谢。

  施启扬:结论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高雄市政府也在推动南南政策,但是大部分是放在中小企业生产者的方面。我会希望大湾区跟高雄做一个连接,看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多转化的策略,用新的产品开发新的市场,让双方共创美好。然后也可以让双方争取到不同客群、不同的目标型消费者,也可以让我们共创一些利益。

  陈晓锋:我自身创业的经验来分享,我最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要跳出高雄,走进湾区,是指什么意思?就是说大湾区的规划已经出来了,那么真的有必要亲自到那个地方看看,要有勇气跳出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然后去到这样的地方。当一个规划出来时,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进入,只要你有勇气去进入,哪怕一开始走得不是很顺,但是我们都比没有或者说不敢走出来的人要走得快。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跳出高雄,走进湾区看看。

  郑谨洹:趁着这个机会,把我们想要讲的话,能够做的机会,陆陆续续把它建构起来,这个具有长远意义。我们传统学院一直在提倡这个部分,很多东西就是讲传承。教育背后就是讲传承,爱传承背后就是讲教育这种基础的东西,包括对华人社会,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的根基,我想提倡大概就是这样。两岸可以牵动世界,这个机遇我们要把握,牵动整个中国、整个亚太地区的机会就在这里。

  金裕超:听了各位的发言触动很深,因为之前自己对高雄有瞭解,但是并没有形成在地的一些观点。来自大湾区的这样一些观点,确实是对我的触动深,让我感觉更坚定的一个想法,就是说不管是高雄还是大湾区,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两地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以及这样一个需要未来合作的基础。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像董事长说的要放下一切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偏见,打开心胸,打开一切的围墙,让所有道路都能够进来,在推动上两地的这样一个在各个领域,不光是文化领域,而是在各个领域大湾区和高雄乃至南台湾,都很有前景的这样一个合作。

  束沐:听了各位的发言,我觉得大家的发言都围绕这四个关键字讲。第一个关键字就是“对标”,双方都在比较大湾区的优势,他们也有差距、有问题。那么对标其实就是为了明确定位、发现问题,两地可以基于共同的优势和问题相互对比。第二个关键字就是“对接”。因为大家提到了对接其实有两层对接,一个就是南台湾内部跟大湾区内部各个要素的,以及南台湾跟大湾区要做的。这个事亟待我们提上议事日程。第三个就是“整合”,因为整合是对接的目标,而对接是整合的途径,所以我相信在南南合作的竞争下,大家可以加速南台湾和大湾区的资源整合。第四个关键字就是“融合”。南台湾跟大湾区基于不同的优势、不同的特色,结成各种领域如文化的、教育的、观光的产业共同体,两地相关的部门、协会、业者、学者、智库、媒体都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机制,实现共荣、共好的目标。

  最后我提出一个建议,刚刚有提到“湾趣”APP的开发,“湾趣APP”还有一定的给年轻人婚恋交友的功能,韩市长上台以后大力推行爱情产业链,所以我建议双方如果有机会能够合作的话,我们就让在“湾趣”上面配对成功的男女到高雄、上南台湾坐摩天轮,可以坐“梦时代”的那个摩天轮,在爱河旁拍婚纱照。相信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能够为两地的年轻人、两地的产业界在各个方面的合作打开一个新的通道,创造一个新的契机。

  陈倩羚:不管是香港也好,还是粤港澳大湾区也好,还是高雄也好,要发展就要加深交流,大湾区的经验对高雄也会有一定启示。粤港澳大湾区对粤港澳的人以及台湾这边也会带来很多机遇,但确实也存在基层在发展中会存在一些疑虑,这些社会的舆论是需要去重视的,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去化解这些疑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社交领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可以引导舆论走向正面,是扩大民众参与的一个工具,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

  郭至君:四点共识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分享还有最后的呼吁,我觉得真是一个很难得的场合,聚集我们多个地方的青年人一起探讨高雄怎么和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合作,互相的对接、整合,最后达到融合。经过大半天的主旨发言和充分的自由讨论,与会青年代表们最终达成四点共识。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各位的发言和讨论,我们认识到,高雄有许多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前景无限,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共识:

  一、希望高雄以及南台湾青年能更加直观地瞭解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况、优势、机遇和前景,一起讲好高港两地青年的美好故事。

  二、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能与高雄在旅游观光、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协力发展,呼吁两地展开更紧密的交流以落实“南南合作”的精神。

  三、希望调动高港两地青年的积极性,共同发挥智慧和创意,让两地青年在发展过程中更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四、希望以本届论坛为起点,以高港青年论坛为平台,号召吸纳更多两地青年进一步加入到两地交流合作中来。

  “推开心窗的世界更大,前面风景,都可以入怀。”希望我们本次的论坛让大家在畅所欲言之外有所思考,也相信我们未来在这片区域中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评论员简介:

  郭至君:中评社编辑委员、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国际部主任

  林千畬: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行销襄理、台湾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施启扬:桥下馒头店行销总监、高雄市南华商圈促进会秘书长

  郑谨洹:德美商行行销总监、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青年干部、高雄市闽商发展促进会青年委员

  林至颖: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晓锋:敢爱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

  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学术交流部主任

  金裕超:中评智库基金会舆情分析部主任

  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舆情分析部分析师

  (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