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高港青年论坛:高雄与粤港澳大湾区关系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19-07-04 14:43:31


束沐
陈倩羚
 
  束沐:关于南台湾与大湾区观光资源互鉴
     共享的几点思考

  当前,以高雄为龙头的南台湾观光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我认为,在“南南合作”理念的引导下,南台湾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有望为高雄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更加广阔的空间,而观光资源的互鉴共享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关键、且可操作的切入点。

  南台湾与大湾区的观光资源在以下三个领域具有相同的优势:一是海洋生态优势,北回归线以南的温暖气候,赐予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二是历史文化多样性优势,南台湾兼具西洋、东洋、闽南传统与南岛原民的文化断面,而粤港澳地区也是宗族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的复合体;三是重商务实的民心优势,海洋文化塑造了两地民众爱拼敢闯、发财致富的淳朴性格,为两地货畅其流、人尽其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与此同时,南台湾与大湾区的观光产业在以下三个方面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一是政府治理问题,大湾区面临着发挥“两制优势”与克服“两制壁垒”的问题,而南台湾则是不同政党执政下统一发展理念、资源规划的问题;第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湾区西翼发展较弱,资源集中在广深港一线,而南台湾则面临着对外整个中南部空洞化、对内南高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第三,互联互通程度较落后的问题,粤港澳地区城际联通能力仍然是短板,南台湾的高铁、铁路、捷运、客运各自为阵缺乏整合,这些问题都是阻碍观光升级的重要因素。

  我以为,观光产业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四个“来”、十二个字:人想来、人进来、留下来、搁再来(闽南话)。南台湾与粤港澳具有先天资源优势,“想来”完全不是问题,发达的现代交通让“进来”也更加容易,而如何让游客“留下来”,从而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如何让游客“搁再来”,争取更多回头客、候鸟客,则是两地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观光旅游领域是南台湾与大湾区两地深化交流合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光产业建设与发展的经验交流,做大做强共同优势、补齐补全发展短板;二是观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标准对接、讯息对接、平台对接,并以此为基础盘活两个地区的观光产业发展。进一步可以通过四个关键词分述:

  第一,对标。对标是为了寻找差距、明确定位、发现问题,南台湾和大湾区可以基于共同的优势与问题相互对标。两地对标的主要领域有如下四个:一是观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与更新换代;二是城际观光资源的统筹与规划;三是加强网络、新媒体与电子支付在观光产业中的角色;四是观光对发展庶民经济和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作用。

  第二,对接。对接具有两层意义,一个是两地内部观光资源的各要素对接,另一个是两地之间的各要素对接。网络和电子支付的出现,为观光资源要素的对接提供了平台,也降低了门槛。当前大陆以“大众点评”、“携程”等第三方平台为代表,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为工具,基本实现了要素的全方位对接,可以让游客足不出户且安心无虞地做好提前的路线规划、餐旅预定,并且实现了个人化定制服务。而这部分正是台湾所欠缺和落后的。

  第三,整合。整合是对接的目标,对接是整合的途径。南台湾观光资源需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加快整合:一是交通客运,主要内容是讯息整合、票务整合、平台整合,主要对象包括大众运输、个人化定制交通及景区“微交通”;二是优惠折扣,涵盖出行、住宿、餐饮、门票,分门别类地制定整体性优惠方案;三是点评反馈,给旅客更充分、更客观的参考与比较,也有利于通过大数据手段评估观光成效;四是横向产业,如探索开发“观光+医美”、“观光+养老”、“观光+婚庆”,在完善观光产业链的同时,扩大观光优势的外溢效应。

  第四,融合。南台湾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观光资源可以建构“观光(文旅)产业共同体”,实现共融共荣的目标。两地的观光部门、产业协会以及参与观光产业的主要企业应建立联席机制,从“共同平台整合”与“共同项目规划”两个角度展开合作,前者可以在现有的成熟网络旅行平台上开设“南台湾/大湾区专区”,后者则可以推出诸如巨型游轮等项目串联高雄港与大湾区,将南南观光合作具体化。

  观光交流合作涉及政府、媒体、智库、交通、金融、餐饮、旅馆等多个机构与行业,横跨公领域与私领域,看似容易,实际上面临很多障碍和困难。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借力使力,通过流行影视文化作品行销在地观光资源。南台湾和大湾区可以争取更多影视剧、热门综艺节目、真人秀选择本地为外景摄制地。目前,“惠台31条”放宽了两岸影视合作的限制,南台湾可以抓住良机。

  第二,通则不痛,提升观光品质根本还是要做好交通软硬体建设。对于南台湾和大湾区而言,公路客运仍是今后长期旅客首选交通工具,大湾区要大力改进跨境巴士,要在服务返乡“刚需”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服务观光、休旅的功能;南台湾要改进客运与公铁路及港口的路线规划,尽快推出服务境外旅客的查询、购票一体化线上平台。

  第三,网络思维,如果说自然人文资源与观光设施决定着观光产业发展的下限,那么在当今对网络的运用程度决定了观光产业发展的上限。网络思维是青年一代的强项,两地的青年人可以就此召开论坛、举办工作坊,就该议题展开更深入、更具体化的交流与合作。

  陈倩羚:港人看大湾区的视野心态
      对高雄国际化的路径启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国家扩大与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实践“一国两制”,以及促进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实现长期繁荣稳定,皆具有重要意义。自2015年国家文件首度出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以来,香港社会涉及“大湾区”的讨论就开始发酵延烧。2018年下半年,随着“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推出,以及高铁香港段与港珠澳大桥的相继通车,港人对大湾区话题的舆论明显升温。2019年2月18日,各界期待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终于公布,旋即在香港社会引起激烈讨论,社交媒体有关该话题的舆情热度更是达至本话题发酵以来的峰值。

  为了客观认识港人对大湾区的整体观感及复杂心态,促进大湾区建设在推进落实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听取港人的建设性意见,并有效化解部分港人对大湾区的疑虑,中评智库利用自主开发的香港社交媒体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从香港540万社交媒体用户中,抓取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间与大湾区话题有关的数据,在数据清洗和筛选后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典型分析,以把脉香港涉及“大湾区”话题的整体舆情。以下将和大家分析我们舆情报告的重点摘要。

  一、港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正面反应

  第一,乐见大湾区政策落实带来的便利,期待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巨大机遇。认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出台、高铁香港段与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等皆极大便利了港人在内地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并对政府描绘的蓝图愿景抱持积极乐观的憧憬,期待大湾区建设为两地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第二,支持香港藉由发展大湾区的契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认为大湾区建设将进一步强化香港“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独特定位优势,并配合国家重点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发挥香港连结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的重要桥梁角色。另有部分观点认为,香港需打破以往在珠三角自恃龙头大哥的优越心态,积极向大湾区内的其他先进城市学习取经,避免固步自封,丧失在区内的竞争优势。

  第三,认为大湾区所蕴藏的资源及发展机遇,能有效纾解香港社会内生的各种棘手问题,包括房屋、土地、福利、青年问题等。不少港青看好大湾区的巨大市场潜力,相信能在此大大扩展其发展空间;其中创科人才更是看好国家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利好政策。而年纪稍长的网民,则乐见大湾区逐步推进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的跨境衔接与使用,期盼大湾区能成为他们退休养老的宜居选择。

  二、部分港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疑虑及其成因

  虽然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出发点颇为积极正面,而实际上也已为港人带来不少便利和机遇,但香港社会仍存在部分声音,对大湾区表示质疑甚至抵触。下面将简述香港网民对大湾区的误解与疑虑,并分析其成因。

  先简述部分网民对大湾区的负面看法:首先,担心大湾区发展规划会模糊并削弱香港的独特地位,令香港丧失立足国际的竞争优势。认为大湾区建设会令香港的定位逐渐边缘化,导致香港丧失与邻近地区(如新加坡)角逐的竞争力,甚至被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迎头赶上,最终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普通城市。其次,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恶化香港业已严重的社会问题。担忧大湾区建设会进一步放宽两地的人口流动政策,为内地新移民的涌入打开更大的缺口,加剧香港在房屋、福利及医疗系统方面所面临的沉重负担;同时忧虑大湾区建设将引入更多优秀内地人才赴港工作,令香港青年蒙受更大的就业和竞争压力。

  其三,指出大湾区建设尚在落实早期,很多配套设施都有待完善,加上粤港澳三地政府存在沟通不足的对接问题,故未能充分发挥大湾区的巨大协同效应。其四,认为三地的经济水平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内地的法治制度、福利保障等未如港澳地区完善,居民素质、食安状况、卫生条件等软件水平也有待提升,故未能形成足够拉力吸引港人前往发展。

  接下来将探讨港人负面心态的成因:第一,部分港人接触中国大陆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故对于融入大湾区存在不少负面的误解与疑虑。第二,日趋复杂的两地矛盾持续加剧香港内生的社会问题,导致部分难以上流的青年及基层市民,将自身对生活的不满迁怒于新移民等中国因素之上。第三,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缺位,令部分港人欠缺国家整体大局观,容易对融入大湾区产生负面的预设立场。第四,社交媒体的同温层特质进一步放大非建制派媒体及意见领袖的负面舆论,引致部分网民对大湾区产生盲反心态。

  三、港人心态对高雄走向国际化的路径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部署,同时还承担着提升粤港澳三地的国际化水平,并以此为着力点推动国家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新市长韩国瑜上任以来,高雄也将推动自身的国际化,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下将根据大湾区走向国际的前瞻性经验,以及港人看待大湾区的整体心态,提炼几点对高雄推动国际化的路径启示:

  首先,高雄在推动国际化的进程中,需深入评估民众对高雄定位转型的整体心态,重点关注其中的负面舆情,并积极谋求化解之策,照顾社会不同界别的利益与诉求。其次,重视社交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创新生动、理据充分、贴近民众的宣传方式,塑造高雄国际化转型在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最后,高雄应更积极地推动两岸对话与交流,鼓励台湾民众亲身接触、认识中国大陆,令他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大陆的巨大发展机遇,自发形成支持两岸交流的积极心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