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曾荫权案的香港舆情特点和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7-11-20 00:21:55


 

  一、舆情概况

  从香港社交媒体总体舆情走势来看,曾荫权涉贪案是一个时间长、热度高、多峰值的系列舆情事件。曾荫权案延续至今已经发酵5年有余,其中每次关于该案的开庭、审讯和裁决均引发社交媒体高度关注,结合图2可知,2月下旬社交媒体对该议题的讨论热度最高,持续范围最久。2月20日的日累积关注度突破“16万+”量级,在此日期前后的一周范围内,网民均对该议题保持密切关注。2月24日之后,话题迅速趋于平静,社交媒体将大量关注度放在新一届特首选举和“七警案”上,此后由于案件并无突破性进展,一直处于沈寂期。直至9月26日曾荫权涉行政长官收受利益罪开始重审,揭开第二轮关注度热潮,但是从图1可见,不论是时间还是热度,收受利益罪的审理所获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今年2月份“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的判决。结合事件进展的时间轴,可以将整体舆情细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酝酿期”,从今年年初开始至2月16日。在此期间的日累积关注度不超过“2万+”量级,舆论声量较弱,未见网民大规模讨论。曾荫权于2015年10月5日被廉政公署落案起诉两项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一年之后(2016年10月11日),曾荫权第三度在香港高等法院提讯时被律政司再加控一项收受利益罪,总共三项控罪。案件于2017年1月3日在高等法院原讼庭开审,曾荫权否认三项控罪。此时,该议题并未在社交媒体掀起大范围讨论,由于审理未有结果,此时间段内的舆情处于“酝酿”阶段:小风波不断,大动静没有。

  2、第二阶段为“爆发期”,从2月17日法院裁定曾荫权其中一项“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名成立开始,至2月24日。在此期间,对于曾荫权案的舆情讨论呈现“波动式”沸腾的特征。

  由图3可知,第二阶段出现了三个小的讨论峰值:2月17日、20日和22日。结合案件进展可知,曾荫权涉贪案经过22天审讯后,陪审团于2月17日裁定其中一项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成。由此,曾取代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成为香港史上最高级别官员涉贪污案并被判罪成。当日关注度迎来一个小高峰,非建制派主页遥遥领先,日累积关注度超过“4万+”量级,为建制派主页的4倍之多。结合过往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的案例,有关被告最后均被判刑30个月至7年半不等,因此,曾荫权所获刑期的长短成为了社交媒体下一个聚焦的重点。

  事隔两日(2月20日),在案件求情时,辩方律师呈上四十多封求情信,一时间轰动社交媒体,达到本时段乃至近11 个月以来的峰值,求情信除家人外,亦有前任或现任政府高官包括:林郑月娥、曾俊华、陈方安生、黄仁龙、唐英年、谭志源、陈德霖等。网民对此投入极高兴趣,不论是建制派主页亦或非建制派主页关注度均暴涨,社交媒体影响力非凡。

  案情“一波三折”,直至2月22日,曾荫权因“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被判处入狱二十个月,且不得缓刑。而其另一项罪名“行政长官收受利益罪”,则定于九月重审。该日关注度相较20日略有下降,但是仍然突破“10万+”量级,社交媒体冲击力极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