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治理荒唐“校闹” 维护校园安宁
http://www.CRNTT.com   2019-08-21 22:05:07


8月20日在教育部拍摄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不知从何时起,“校闹”侵入教育领域,让教师和学校“胆战心惊”。教师成了学生的“保姆”,学校成了“无限责任公司”,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专职“学闹”“校闹”,一旦哪所学校出事,这些人闻风而至,鼓动甚至帮家长“以闹获利”,逼迫学校“花钱买平安”。

  为了保障学校安心办学,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构建起治理“校闹”的制度体系,还校园一片清朗的天空。

“谁闹谁有理”挑战法治底线

  在“谁闹谁有理”的风气下,保障学校办学安全、维护教师师道尊严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因校园安全事故等引发的“校闹”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人以堵校门、拉横幅、摆花圈、设灵堂、纠缠学校、霸占教学场所等非法过激行为,把“闹”作为与学校博弈、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

  因为“校闹”的存在,“体育课把长跑取消了,把对抗性项目改成跳绳了,把春游、秋游和社会实践取消了,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因为担心出事。”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鹤岗一中校长伍辉告诉记者,“校闹”让学校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干扰了素质教育实施,影响了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

  “无论何种原因、何种表现,从根本上看,‘校闹’是一种非法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分析指出,“我国是法治国家,化解矛盾纠纷应该通过法治的方式和途径。一些家长、社会人员在主张诉求、处理和学校纠纷过程中,不是诉诸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采取扰乱公共秩序、侵害他人权益等方式向学校施压,突破法律底线、损害法治权威,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

  发布会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强调,“‘校闹’行为破坏法治底线,也不利于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