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大选“反中路线”对两岸关系冲击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20-02-17 00:17:02


 
  三、民进党持续执政对两岸关系冲击效应

  民进党在总统选举获胜与立法委员选举获得“过半数”,完全执政恐使其原先强硬及反制两岸政策、路线更加僵化;而选举过程中所建构“反中论述”,也可能增强大陆当局对台政策“硬更硬、软更软”的“双元结构”更固着化,在“压制、反制”的“刺激反应”互动模式下对两岸关系冲击恐不容乐观。若干评论以为,两岸当局欠缺“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大陆当局可能在两岸交流掀起两岸“惊涛骇浪”、“地动山摇”;也有观点以为选民用选票告诉大陆当局,台湾民众不愿意接受“一国两制”;选民对大陆当局压制台湾国际空间表示严重抗议。但也有观点认为,民进党完全执政且在选举中采行“保台抗中”联盟策略,这种极端政治及反动选举所形塑“反中”路线扬升,恐使两岸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基本上,民进党取得完全执政对两岸关系冲击主要如下:

  一、追求法理台独恐引发明显而立即危险

  蔡英文连任应不致于踰越两岸政策底线走向“法理台独”,避免引发台湾遭遇明显而立即危险。从2019年初开始,蔡英文即提出“四个必须、三道防护网”应对“习五点”,宣称“九二共识”就是“一国两制”、拒绝接受“九二共识”;而在选战中一再宣称大陆介选,动用“反中牌”、“主权牌”、“国安牌”,形塑亡国感、危机意识奏效,反对接受“两制台湾方案”;六月宣称支持、关心但不介入香港反条例修正风波,藉此刺激台湾民众产生“恐中”、“反中”、“远中”情绪,拉抬自2018年11月九合一选举以来的低迷民意支持度,至少提升10%民意支持度。

  民进党运用新决议文提出捍卫主权、反对“一国两制”主张,藉以转移其“一党纲两决议文”所揭橥目标冲突,避免《公投台独党纲》所倡议公投独立建国及《正常国家决议文》所揭示台湾迈向正常国家运动左右选举议题主轴,提出激进“变更现状”路线,阻碍“维持现状”路线。“维持现状”主张不仅避免党内派系权力斗争,从而利于选票极大化目标达成;同时也可避免踰越大陆当局对台政策的底线,反而遭致动用“反分裂国家法”使用“非和平方式”处置台湾问题。

  选战过程中爆发蔡英文竞选办公室发言人林静仪接受“德国之声”专访,因提出“统一恐构成叛国论”、“等待时机变更国号论”、“两岸关系是两国论”造成选举风波,后林静仪立即请辞发言人一职。林静仪的“统一叛国论”、“等待时机变更国号论”、“两岸关系是两国关系论”,其实是反应民进党现行“一党纲两决议文”目标冲突。林之言论指涉支持统一恐涉及叛国、用中华民国是很勉强之说,这可能给予政治反对者批评口实,恐批判其限制言论自由、学术思想自由、媒体报导自由;甚至更坐实民进党虽承认中华民国,但祇是“借壳暂用”而已。

  林静仪说法在政治上可能被解读为蔡英文所提“维持现状”、捍卫“中华民国台湾”主张,充其量祇是过渡性政治论述,民进党并无放弃以公民投票建立“台湾共和国”终极目标,及坚持推动台湾正名运动信念。对此,蔡英文进行危机风险管控设下停损点,澄清此为错误的表达,提出中华民国是台湾人民最大公约数,没有变更国号问题。因此,蔡英文并不会贸然走向公投制新宪、“法理台独”、变更国号,避免挑衅大陆当局动用“反分裂国家法”,采取“非和平方式”导致台湾面临明显而立即危险。

  二、两岸欠缺共同政治基础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两岸对话既有共同基础“九二共识”已不存在,两岸互动新共识尚未成形,恐导致关系恶化及倒退。无庸置疑,大陆当局拥有强势综合国力,掌握两岸关系发展话语权及主动权,其政策自主性、主动性较高;习近平对台政策改变传统一面倒让利做法,“惠台”政策转为吸收有意前往大陆发展的台商、台生、台师,给予生活、就学、就业及创业“同等待遇”,如惠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对于台湾内部则采行“一代一线”深入基层政策措施,但也同时采行限缩利益方式,期以民意施压改变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例如宣布暂停陆客自由行、暂停参与金马奖。

  大陆当局对台政策更趋向“硬更硬、软更软”。一般而论,蔡英文胜选后对两岸关系冲击,基本上持比较悲观态度,大陆对台策略仍将是奉行“硬更硬,软更软”策略路线,依旧是协商中断、军事威逼、外交压制趋向“硬更硬”,对台压制步步进逼,加大军事恐吓及外交压制力度,在两岸间掀起“地动山摇”风险。同时,采取31条措施和26条措施单边怀柔“软更软”策略,落实同等待遇直攻台湾民心。对台政策的“双元结构”特性,导致政策善意相互抵销、效果有限。换言之,对台政策试图透过经济吸纳、军事和外交施压,藉此改变台湾选民从支持蔡英文转移支持“九二共识”泛蓝政治联盟。然运用“九二共识”区隔台湾政党是否支持统一、两岸同属一国,“硬更硬”压制策略其效果适得其反,导致选民反而支持民进党,这部分导因大陆当局对香港大规模抗争运动持强硬立场。

  三、寒蝉效应限缩两岸交流广度与深度

  民进党当局通过“国安五法”及“反渗透法”规范两岸交流,产生“寒蝉效应”限缩两岸交流发展。大陆当局批判民进党当局采取“渐进式台独”策略,运用“修法台独”如“国安五法”、“反渗透法”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甚至批判“维持现状”主张就是走向“去中国化”、“渐进式台独”。民进党运用国安法制规范化两岸交流,例如限制政务官及军事将领赴陆申请由三年延改为六年,尤其针对国民党领导人赴陆参与“国共论坛”及表达不乐见泛蓝县市首长参与“海峡论坛”,此种做法将边缘化国民党在两岸交流中角色及话语权。

  反对者批评“反渗透法”成为“反交流”之法律工具,造成绿色恐怖、新戒严体制产生;但支持者则认为目前国内法本就规范禁止事项,此有助于规范导正两岸交流,并无侵犯人权之虞。基本上,“反渗透法”规范三方面:渗透来源、过程与行为。“渗透来源”因纳入“实质控制”,涉及的组织和团体更是包山包海;“渗透过程”则是指示、委托、资助,可能包括口头文字与财务往来;“渗透来源”有语言、财务互动的人,就可能符合“渗透”要件的三分之二。

  根据“反渗透法”第三条“任何人不得受渗透来源之指示、委托或资助,捐赠政治献金,或捐赠经费供从事公民投票案之相关活动”。在此若与大陆有资金往来的两岸交流者,祇要对特定公投议案进行政治捐献即可能成为嫌疑犯。第四条指明“任何人不得受渗透来源之指示、委托或资助,为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第四十三条或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第四十五条各款行为”。若选民从事两岸交流接触到“渗透来源”,并发生“渗透过程”(语言、财务往来)的人员,若在选举过程中透过演讲、站台、造势、采访、宣传品、看板、媒体为候选人宣传及拉票,或是参加游行、拜票即有可能触法。如此势损及公民参政权、言论自由权、学术自由、新闻自由。或许立法者本意是规范正常两岸交流,然因不确定性法律概念、欠缺法律明确性及实施细则、行政机关行政裁量权扩大化,即使最终由司法独立审判,恐也在实质上产生民众“自我审查”作用,从而产生“寒蝉效应”限缩两岸交流广度与深度。

  民进党匆促强行通过“反渗透法”,对在陆工作、就读、生活的民众产生恐吓作用。若公布实施“反渗透法”,针对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指示、委托、资助,涉及影响正副总统及地方选举、政治游说、公投议案等,这将让台商、台生、台师及推动两岸交流者阻却不前;若干政党、台商、宗教界、非营利组织、学界组织质疑民进党尽速通过“反渗透法”,意图制造恐惧情绪从而限缩两岸交流。例如先前台商组织也反对“中共代理人法”,现则“强烈谴责反渗透法”,视此法案“阻挡广大台商安全回家的路”;批判此作为形同恐吓、威吓参与两岸交流的台湾民众。而若干台商组织或台商批判“反渗透法”,甚至也被解读为受到大陆当局驱使,此种疑虑不仅分化台湾社会内部政党政治互信、社会凝聚与和谐、认同;也因“寒蝉效应”扩散作用导致两岸交流更为低迷。

  四、衡平两岸关系恶化与美台关系升温之冲突

  若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中美冲突未和缓,恐适得其反致美台关系更加升温。蔡英文在胜选国际记者会中,呼吁大陆当局“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选举结果代表台湾拒绝“一国两制”,强调其身为总统必须在民意基础上处理两岸关系。“希望这次选举结果,能够给予中国很正确的讯息”,清楚瞭解台湾人民期待和坚持,理解两岸和平稳定非单方承担的作为;强调愿意在“和平、对等、民主、对话”基础上,开启两岸良性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提升祝贺层级由国务卿庞培欧声明祝贺蔡英文连任,并感谢其与美发展坚实伙伴关系发挥领导力,赞扬其面对压力仍承诺维护两岸稳定。

  然而,此次选举过程中被过度解读“亲中”及“亲美”较劲,如此美台关系升温势必以牺牲两岸关系和平为代价。若大陆当局解读此为“美国介选”、境外势力介入台湾问题,台独势力上涨威胁民族复兴及国家完全统一,从而采取“硬更硬”对台措施,加强军事与外交压制力度、限缩两岸交流等措施。如此势必在外交领域压制台湾国际空间,国民党执政时期国安部门曾预估若台湾放弃“九二共识”恐丧失17个邦交国,大陆将在国际上更孤立台湾。在两岸互动方面,政策高线甚至可能逐步取消23项协议及“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执行,继续减少陆客来台观光、陆生来台就学,一旦两岸关系更形激化,甚至暂停两岸小三通、直航,令台湾民众彻底感受到“反中”的两岸路线所带来严重经济后果。

  然而,大陆当局若采取这样压制及威吓做法,可能又会强化美台关系升温,除非大陆当局能妥善解决中美冲突、共同管控分歧,否则压制台湾反而促使其更投向美国。尽管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采取极端强硬做法并不符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及“融合渐统”战略思维。故而,除在外交惩罚台湾及加强军演威慑作用外,采取经济社会融合措施提供经社文交流与合作应仍持续进行,藉此回应台湾内部支持“九二共识”的民意,从这一角度来看,或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23项协议应仍维持低限度运作。

  肆、结论

  台湾选举结果显示,表面上看是台湾民众选择拒绝接受“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蔡英文,而不是选择与大陆发展友善和平关系的韩国瑜。然而这并不代表大陆对台政策完全失败,“大陆因素”祇是选举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影响选举过程因素包括候选人特质、政见及政党形象、内部凝聚、认同动员及宣传造势;经济社会政策诉求、世代差异、分配正义及外部因素介入等等,非单一因素所能完全决定。尽管国民党选举失利但仍获得552万选票高于2016年381万选票,若是解读为代表国民党持守“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完全被唾弃,这也是忽视近40%选票,尤其此次欠缺公投议案捆绑大选,即使视总统大选为对“九二共识”准公投,也完全难以证明说“九二共识”已毫无政治市场,2008年、2012年总统大选“九二共识”曾发挥关键性决定力量。

  如果我们对于处于十字路口的两岸关系,判定大陆当局会采取“硬更硬”对台措施,而台湾当局也会采取更为“反中”、“反制”两岸路线,那么两岸政策对峙就会犹如两列急速相向火车“直球对决”,陷入敌意螺旋上升。或许如同“双城记”中一段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或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此颇值两岸领导人慎思。

  民进党“反中”的两岸论述及公开拒绝接受“九二共识”,若要以无任何政治前提展开对话缓解两岸政治僵局有其困难。就此而论,民进党如欲跳脱“九二共识”藩篱,势必要寻找出与“九二共识”等量齐观的两岸新共识,藉由对话取代对抗,始能避免两岸关系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及敌意如螺旋般上升。然而,不认同“九二共识”,两岸之间还有与“九二共识”等量齐观的新共识空间吗?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2月号,总第266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