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 
朱高正:论中华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全球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4-28 00:33:21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去有很多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以五四运动为例,当时因为缺乏文化自信,就很容易把中国看成是旧的,西方是新的;中国是落后的,西方是进步的。但是今天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跟信心之后,我们今天再来比较中西文化,那显然就会呈现出一些新的视野。笔者从中学时期就非常关注国家的前途,记得从中学开始,我就发誓不读当代人的著作,因为我想要是当代人的著作管用的话,怎么今天中国还是处于挨打的局面?

  所以从中学开始,我只读两种书:一种是中国的古书,另一种是近现代西洋的名著。我读中国的古书,像我从高一开始读《论语》、《孟子》,高二开始自学《易经》,高三开始读《近思录》跟《传习录》,因为我是孔子的信徒,我深深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荣。而《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所以我从高二开始自学《易经》,到今天也快50年了,仍然乐此不疲。而到现在我对宋明理学仍一直抱持着高度的兴趣,《近思录》代表宋学的纲领,《传习录》则是代表陆王心学的经典。而对于西洋的学问,我着重在法政思想,后来我到德国专攻宪法和康德哲学。

  还记得我刚刚要到德国念书的时候,把我带进康德门槛的恩师黄振华教授就提醒我说:“高正,你到德国去,跟德国人吃饭的时候,喝汤不要出声音。”我就谨记在心,然后当我到德国不到一个月,在一个社交场合认识了波恩地区的公证人Dr. Lambert夫妇,他们就邀请我到他家享用德国餐。第一道菜就是汤,我就按照老师的交代,喝汤不出声音,也就是一定要把汤匙舀起汤之后,放进嘴巴里面,再把这个汤咽下去。因为德国的汤是温的,所以我喝汤时没有让老师丢脸。不到一个礼拜之后,我回请Dr. Lambert夫妇,我找了一家中国餐馆宴请他们,在中国餐馆上来的第一道菜也是汤。我就发现有问题了,因为中国的汤是烫的,如果按照德国人那种喝法,一定会烫伤喉咙。所以我就先跟Dr. Lambert夫妇解释说,我们中国人喝的汤跟德国人喝的汤是不一样的,德国人喝的汤是温的,而我们中国人喝的汤是烫的,不烫就不叫汤。所以你要享用中国美食,一定要先把汤舀起来,先在嘴边吹吹,然后再徐徐吸进口中,而不是像喝德国汤一般,一口将汤送进嘴里吞下去,这样才不会伤到喉咙。他们夫妇俩就按照我的话,就舀起一口汤,然后吹一吹再慢慢吸进去,他们说:“哎呀!我们吃中国菜这么久,今天吃得最高兴。”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跟Dr. Lambert夫妇讲,我们交往就是在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我认为在文化交流的时候,吃德国餐就要按照吃德国餐的规矩;吃中国菜,就要按照吃中国菜的礼仪。

  就以喝汤为例,绝对不能硬是把德国喝汤的规矩,给套到吃中国菜里面来,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小例子。等到我快要完成德国学业的时候,我爱人在1984年年底,要先带着两个儿子回台湾,我的博导贝特兰教授全家送我们到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因为我的博导非常疼爱我两个儿子,就说希望他们20年后还能够再到德国来留学。我当场脸色大变,老师就问我怎么了?我就跟我老师讲说:“亲爱的老师,要是连我朱高正的儿子,20年后都还要再到德国来留学,那您认为我们中国人到底还要再到德国留学几代啊?我的愿望不大,我希望30年后,您的孙子能够到中国来跟我写博士论文。”我老师听了我这句话之后,很高兴地说,他总算没有看错人。我想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另外一个表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