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我的“右派”经历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2:50:14  


 
  一次是参观扩大种植面积、创小麦高产的典型。这个典型更是令我们这些参观者惊愕不已。只见原来平整的麦田变成了一座座的土堆,土堆高约一米,有的达到一米五。介绍者说:“平地改成土堆,在土堆坡上种麦,种麦的面积可以比平地扩大五倍以上,如果加强管理,小麦亩产可达五六千斤,比过去产量提高七八倍。”这个数字显然是有意地夸大了,这里小麦亩产四百斤就是大丰收,按大丰收产量提高七八倍,也不过三千斤左右。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土堆坡上真的长出了一行行一寸多高的麦苗。但这些麦苗在我们参观后的一个多月全部枯死了。当地农民说出了其中原因:在田里做土堆的时候,用的不光是表层的熟土,混有大量含盐量很高的下层生土。头年秋后种麦的时候正是枯水期,水位下降,土里含的盐随水往下走,表层的含盐量不是很大,所以种下的麦子能出苗,可是开春以后下过两场雨,土堆坡留不住水,全流到土堆底下,底下的水浸着土堆,春天阳气上升,土里含的盐随水份蒸发到表层,很多土堆表面结成白花花的盐皮,麦苗哪能不死?

  据说当初多数社员不同意这种异想天开的“扩大种植面积”的做法,可是公社统一布置,大跃进是政治任务,社员不敢不干。

  一次是参观公社办的农机修配厂和社员的公共食堂。这已是1959年的秋天了,自从人民公社化以来,报纸上有大量的报道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公共食堂的优越性,以及人民公社大办工业,消灭工农差别等等。这些都是农村的新气象,能亲眼看一看,当然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接待我们参观的是公社的一位副主任,已在公社门口等我们。据说,为了不耽误参观的时间,不进公社办公室,直接领我们去农机修配厂。道上,这位副主任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这个公社有多少耕地、多少人口、多少壮劳力,他们计划购进几台拖拉机、几台收割机、几台脱粒机、几辆汽车、几辆三轮运输车,所有这些农机和机动车辆的维修工作都由即将参观的农机修理厂负责。他们还计划明年在农机修配厂的基础上,建一个农机制造厂,先造小型的胶轮拖拉机和三轮运输车,再造大型的履带拖拉机和大型的货车和客车,做到自己造农机,自己修农机,社员的笨重体力劳动全部用机器完成,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描绘的前景十分诱人。

  可是一进农机修配厂的院子大家全糊涂了,难道这就是农机修配厂?

  这是一个破旧的大院落。看样子原来是生产队的库房,有十来间已经腾空的泥墙、茅草顶的旧房子,有的里边丢着破化肥袋子,有的地上有没扫净的玉米。靠大门口是破得上顶露天的牲口棚,牲口硼前边有一台旧汽车头,还有一辆破旧三轮拖车。

  副主任站到旧汽车头的旁边,眉飞色舞地说:“这个汽车头改造一下就是农机修配厂的发电机”,又指着里边那些旧房子介绍,哪一间是安车床的,哪一间是安锻工设备的,哪一间是车体维修的,等等,等等。

  我心里非常惊讶,这位副主任把并不存在的农机修配厂介绍得如此具体、生动,而且敢于在这里接待参观,当着众人的面说得如此大胆而自然,这种勇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副主任大概看出大家对这个所谓农机修配厂和他的介绍不感兴趣,哈哈一笑,说:“现在设备还没来,没多少可看的,半个月后你们再来,这里可就是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了。”

  接下来是就近参观一个生产队的公共食堂。当时11点刚过,还不到农村吃午饭的时间,但一进农机修配厂后边的那道街,就见一个大院门口沿街坐着几十个社员,主要是老人、孩子,还有十来个妇女,大约壮劳力下田劳动去了,这是留在家里的社员,每人捧着一只大碗,碗上一张红枣贴面的白面蒸饼,枣饼大约四、五两重,碗里的菜是熬白菜。这显然是摆样子给人看的,因为还不到吃午饭的时间,而且几十个人捧着菜碗和蒸饼却没有一个吃的,有的孩子可能等急了,用手指拨饼面上的红枣,旁边的大人马上打开孩子的手,显然是不准孩子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