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郭震远:钓鱼岛聚中日战略利益冲突

http://www.CRNTT.com   2013-12-10 00:32:38  


 
         钓鱼岛问题日益明显地集中反映了中日重大的战略利益矛盾、冲突

  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日谈判“归还冲绳”问题,公然把中国领土的钓鱼岛等岛屿,列入拟“归还”日本的冲绳范围,并在1971年6月签订的“归还冲绳协定”中,对此予以明确确认。这一期间,日本首相、外相及其他高官,还密集地公开宣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中日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对此,海峡两岸都表示了强烈反对和坚决抗议,世界华人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从此,钓鱼岛问题成为了中日关系一个敏感的热点问题。但是,从那时至今四十多年以来,钓鱼岛问题的性质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相对简单的两国领土主权归属争端问题,转变为两国战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由中日关系的局部性问题,转变为牵动中日关系全域的问题。这一转变对于当前和今后的中日关系,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钓鱼岛问题发生以来的四十多年中,最重要的转变时期。1972年中日建交到这一时期的二十多年中,尽管日本方面一直有一些小动作,例如,1978年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建立灯塔;1979年日本在钓鱼岛修建直升机临时停机坪、1990年“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再次修建灯塔等等,中国方面对这些动作都向日本提出了抗议、进行了交涉,但从总体上看,钓鱼岛问题并没有成为中日之间突出的热点问题,没有对中日关系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实际上,这二十多年是中日建交后,中日关系发展最顺利、成果最丰富的时期;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8年10月中日签订“中日友好和平条约”、1989年6月的北京政治风波后日本率先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等等。与此同时,中日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互相成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到1993年,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四位的外资来源国,中国也成为日本第六位贸易伙伴、第六位的出口市场。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多年中,日本对钓鱼岛显示“主权”的动作明显强化,而中日之间(包括台日之间)关于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的争端日益激化。在这十多年中,不仅日本的国会议员、右翼团体人士频繁登岛以显示日本的“主权”,而且日本海上保安厅大为加强了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执法”力度,多次阻挠、甚至撞击中国渔船(包括台湾渔船);驱赶、甚至扣押中国渔民(包括台湾渔民)。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更是充分表现了日本政府对于钓鱼岛问题,扩大事态、激化争端的立场和政策。日本的行径遭到中国(包括台湾)的强烈谴责和反制,特别在日本政府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了有效反制。与中日对钓鱼岛问题争端激化同步,中日关系明显恶化,由此前曾经的“政热经热”,经历二十一世纪初的“政冷经热”,再到现在的“政冷经凉”,从而陷入了中日建交以来的最恶劣状态。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严重恶化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在这一期间,钓鱼岛问题日益明显地成为了中日关系中最突出的热点之一,成为了牵动中日关系全域的重大问题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