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中评论坛:两岸关系重大变化与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24-05-06 00:09:07


 
  柯文哲及其领导的民众党斩获300多万选票,与过去与国民党同源的亲民党、新党不同,民众党与国民党、民进党均存在历史和人事上的渊源和联系,通过4年的经营和积累,民众党已获得至少20%民意基础。由于未来数年内民众党都会处于“批评者”的在野角色,政治包袱较蓝绿更轻,加上每四年增长近百万“首投族”,民众党未来会继续巩固和扩展岛内“反蓝厌绿”中间民意板块,固化三元格局。

  与此同时,虽然反“独”疑赖、和平避战是此次选举的主轴之一,但从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的角度看,蓝绿白均建立起了“中华民国等于台湾”的深层次、潜意识认知,反“独”只是反对“法理台独”,主张激进“台独”政党得票率低于3%,而和平也只是寻求两岸“和平分治”,主张国家统一政党得票率低于0.3%。

  可见,在蓝绿白三元结构之上,不仅形成了“拒统保台”的一元化共识,争执只是在于具体方式或手段,还形成了“亲美优先”的一元化共识,深受美国的影响和控制。

  就两岸博弈形势而言,需把握“冷民粹”与“热对抗”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行直选制度的台湾,长期以来具有民粹政治的基本特征,但经过近年来社会意识与舆论环境的演变,台湾选举政治已经从“热民粹”转向“冷民粹”,主要特点为:一是政治观点冲突不易演变为现实社会群体性冲突,民粹政治只在舆论意识层面活跃,政治主张难以再动员为大规模游行集会;二是民粹政治在非选举周期内只对约30%民众保持影响,以维持温度,在选举周期内(投票日前3个月)才对剩下70%民众产生影响,选前民粹短暂升温、选后再骤降;三是民粹政治主张的影响程度已经与社会阶层或学历无关,在网络分众化、同温层传播之下,岛内已经基本不存在基于独立思考与利益权衡的“理性”民意力量,反而出现了以“理性”为包装的民粹力量。近年来民进党“反中牌”失灵,正是岛内“冷民粹化”的直观反映。

  不过,“冷民粹”仍可以催生和加剧“热对抗”。首先,岛内民意具有“任性”和“盲目性”,前者是指各党派基本盘支持者已经形成近似宗教性的偏执认知,靠一般的说服、诱导或训诫方式不易改变其认知,而后者是指基本盘以外的民众几乎没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极短时间内的情感煽动或形象塑造,就足以影响其投票行为,上述民意特性更容易制造局部性两岸危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