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网评:让补位的在线经济既“有为”也“有位”
http://www.CRNTT.com   2020-04-17 00:30:30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东方网评:让补位的在线经济既“有为”也“有位”

  来源:东方网  作者:邓海建

  疫情期间,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而在线经济、非接触经济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补位”。厚植新经济新业态萌发和成长的“肥沃土壤”,打造经济发展新场景新动能,有助于化危为机,推动我国在线新经济焕发生机活力,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量。

  时移世易,事异备变——机智的市场最是深谙这个逻辑。如同17年前的非典让中国电商加速奔跑一样,17年后的疫情再一次重新定义了“人货场”在时空领域的裂变。在线经济、非接触经济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早早接到了“催场通知”。吃货们在云端上下单、柜姐们在直播里复工、经销商在五光十色的平台中“选择困难”……数字和数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成为撬动经济复苏与逆袭的重要支点。

  在线经济的特色,大约就是“不见面”“线连线”“屏对屏”。它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进而从疫情防控角度来说大大降低传染风险,从宏观经济层面而言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比如4月13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云游览”、“云服务”、“云上购物节”成为关键词。这让人联想起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补位”的在线经济,迟早会站上产业的“C位”。对于民众来说,在线经济的亮眼之处,在于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效能提升了、体验更棒了、成本更低了,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也就来了。哪怕微小如一台家门口、厂区内的人工智能美食机,如果有了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也会成为一个集智能供应链、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美食新零售平台。无人值守、刷脸支付、瞬间加热、社交场景……在线经济颠覆的不仅是传统零售模式,更改变着人与机器之间的日常生态。这些年来,数字化经济对我国经济规模和GDP的拉动作用持续扩大, 2018年总量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可以预言的是,在互联网+的风口,更多新动能的引擎还会强劲发力,百舸争流在中国经济的海洋之上。

  时下最要紧的,还有两件事:让“补位”的在线经济更“有为”——鼓励创新、融合发展,机器更“懂你”;让“补位”的在线经济更“有位”——优化资源、净化营商,制度须“硬核”。一句话,既要让豪情满怀的在线经济抬头望天,亦要让前程远大的在线经济低头走路,惟有强本固基,才能蓄势待飞。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