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面认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http://www.CRNTT.com   2022-03-02 09:49:28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在驱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华文章表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28.07%下降至2020年的26.29%。虽然2021年达到27.4%,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大下降压力。辩证来看,中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比重下降符合客观规律,但如果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不仅会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削弱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面对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多重因素的共同要求

  文章认为,综合来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由制造业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发展阶段、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要求的。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不但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丰富的生活用品,而且为制造业本身、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目前,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占较高比重,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只有工业稳国民经济才能稳,只有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了,国民经济其他各个行业向高水平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保障。

  逆全球化和疫情冲击要求制造业产业链相对完整。近年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产业安全与产业链韧性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以效率优先、通过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面临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出现的防疫物资供应短缺、全球供应链受阻甚至中断,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本土化、近岸化和多元化发展。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增强本国供应能力、保持产业链的相对完整和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就成为应对供应链风险加大的重要保障。

  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离不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催生颠覆性的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的成熟、扩散不断形成新产业并使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革。由新科技催生的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是影响未来国际竞争格局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产业的主体是先进制造业。在新产业领域,具有不同于过去的科技基础、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市场客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处于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后发国家更容易缩小产业技术差距甚至实现技术赶超。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车,需要尽快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

  影响比重的主要因素

  文章分析,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基本国情、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制造业比重变化既遵循一般规律又受国情影响。按照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的总结,工业和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先提高后下降的倒U形曲线。但要看到的是,制造业比重不仅与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各国国情息息相关。各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其制造业比重变化虽然遵循大致趋势,但在相同发展水平上亦会有较大差异。

  技术经济范式变化从不同方向影响制造业比重。从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由机械化时代开始,经历电气化时代并延伸至信息化时代,而当前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更多是在数字化时代进行的。数字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制造业在全球的布局和制造业的比重。一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数字技术替代人工并用数据和算法为制造过程赋能,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推动制造业向技术更好、模式更新、柔性更高、排放更少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成本上涨,让高收入国家的加工制造活动在更长时间保持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更深度融合,基于制造产品所开发的软件和算法、提供的增值服务在整个制造业价值链活动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由于行业划分的依据是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单位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当制造企业开展的服务性质活动规模足够大以致专业化运营更有效率时就会剥离出去,巨大的市场规模也会吸引为制造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的新企业进入,而这些活动在统计时会被计入服务业的范围,这也会影响制造业比重。

  全球化水平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制造业布局。在高度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资本、技术、商品、服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原本在一个国家内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被解构,并分散到全球从事该环节生产活动最具有优势的地区,形成全球制造业的产品内分工或价值链环节分工格局。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成本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趋势中,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与封闭经济相比,全球价值链分工会使高收入国家的制造业比重更早出现下降。而如果全球化出现逆转,中间商品和服务在全球产业大循环中运转不畅、供应链风险加大,就会使各个国家和跨国公司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的效率优先转向更多地考虑产业安全,出于提高产业链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目的,推进加工制造环节回流、提高国内产业链价值链的完整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业的比重。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