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续写几千年前“丝路驼队”连接东西的壮举,加快了包括商品、服务、资金、人员和数据等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进程,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创造新路径。
中国网发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文章表示,在国际贸易主要方式为海运的时代,内陆国参与全球经贸活动的能力先天不足。因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不少内陆国注入强大发展动能。哈萨克斯坦、老挝、蒙古等国铁路、公路、输油输气管道的相继建成,大幅缩短各国市场联通全球的经济、时间成本,不仅创造了包括农产品、能源矿产品等优势产品的出口通道,更为外国投资者、商务访客和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流入方式,为各方形成优势互补和福利提升创造条件。应该说,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是共建国家加速全球化的十年,也是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十年。
文章介绍,中老铁路的修建,为当地创造11万人次就业,帮助沿线村民修建道路、水渠接近2000公里,是铁路长度的近两倍。这些参与铁路建设的老挝人的技能和经验都获得提高,为老挝后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技能人才。中老铁路的建设,只是两国间“一带一路”合作的开端,沿线的城镇和乡村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也会对邻近地区产生更强发展溢出效应。
哈萨克斯坦是习近平主席最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提出,2025年要实现非原料行业出口比重翻一番,2040年要增长两倍。但是,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哈萨克斯坦工业体系相对薄弱,在创新发展方面实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然而,中哈产能合作为哈萨克斯坦提升产业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支持。中哈产能合作初期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机械、有色金属、轻纺等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起步,数百亿的投资,为哈萨克斯坦产业基础条件改善和产能提升提供支持。加工制成品除了满足中哈两国市场需求外,还销往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市场,为满足全球相关产品需求、降低包括铝合金等建筑材料在内的工业原料成本提供强有力支持。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的合作不是排他的,中国通过与各方协商达成共识、开展共同行动。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金融层面的合作注入力量。中欧合作的项目在非洲国家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喀麦隆,中国港湾公司与供应链相关方一起完成克里比深水港建设,填补了喀麦隆中转集装箱业务空白,吸引大量投资者在克里比投资加工厂、配套服务,促进喀麦隆城市化进程。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制度开放为发展赋予更强动能。中国与柬埔寨、东盟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削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准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投资者开展长期投资运营提供保障,而这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最需要的机制保障。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政府间协定,为保障企业利益、改善市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提高共建国家的治理能力,降低外界环境变动带来的冲击和破坏。
文章称,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其强调通过相互配合和模式创新实现“贸易创造”,“做大蛋糕,并增加其营养和风味”。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选择相互信任和共赢发展,选择尊重规则和平等互利,选择市场优先和兼顾公平,选择绿色发展和创新合作。展望未来,全球发展依旧面临重重迷雾,以保护主义自我限制发展空间,只能使路越走越窄,山越爬越难。面对诸多不确定,唯有合作才是提高发展能力、降低发展风险的出路。“一带一路”倡议将随着时代发展持续优化升级,为共建国家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