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萃大观 ->> 政治与历史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让逐渐“模糊”的贺兰山岩画再次“清晰”
http://www.CRNTT.com   2024-11-12 14:42:19


  中评社北京11月12日电/据新华网报导,岩画是人类童年的语言。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很近的贺兰山岩画,几乎涵盖了世界岩画的所有内容。

  与洞穴岩画不同,贺兰山岩画完全裸露在自然环境中,若不进行干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完全消失。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科技手段延缓它的消失速度,让更多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份宝贵遗产。”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副主任张建国11月5日告诉记者。

  “一边做着实验,一边仔细观察”

  深秋时节,横亘在银川平原西北的贺兰山,显得愈加巍峨壮美。驱车进入山脉腹地,在贺兰口沟口内外1000米范围的崖壁和沟口外的洪积扇坡地上,便可寻见岩画芳踪。

  贺兰山一带,在距今一万至三千年间,一直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盘踞之地。他们向往美好,用各种崇拜坚定信念,所以就有了在崖壁上记录生活以及思想的行为。

  在这些岩画图像中,有的人面长着犄角,有的身体插着羽毛;有人在狩猎、祭祀,有人在争战、舞蹈。还有奔跑的鹿、摇尾巴的狗、双角枝枝杈杈的岩羊……大到日月宇宙,小到动物足蹄,皆以寥寥数笔勾勒得栩栩如生。

  人面、人体、动物、植物、符号,五大类型共计6000多幅的贺兰山岩画,从远古走来,静静伫立,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然而,这些先民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制作在岩石上的图案,因年代久远,正面临着风蚀、雨蚀、自然剥落、苔藓侵蚀、盐碱侵蚀等物理及化学病害。

  “石皮一旦剥落,岩画就没有了。你看那幅人面像的右侧,图案已经脱落。”张建国的话语中透露出惋惜之情。

  工作人员还发现,贺兰山岩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空鼓、裂隙等问题。在石皮裂缝处进行灌浆、加固,是抢救性保护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使用何种材料,则难住了大家。2012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启动实施了岩画石质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着力解决新材料的研发难题。

  张建国回忆道:“项目进行了5年,我们一边做着实验,一边仔细观察,最后确定采用环氧树脂材料。”

  近些年,宁夏在贺兰山岩画本体风化等病害的治理上从未停歇。通过采用灌浆、封护、清洗、加固等一系列措施,20余处情况较为严重的岩画得到抢救性保护。

  此外,每年7月到9月,贺兰山地区山洪多发,岩画面临被撞击和破坏的威胁。为此,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提前实施防洪、加固工程,保证岩画与周边环境保护同步开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