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要推动我国商业航天达到更高水平,还需要在两个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一是商业模式,另一是科技创新。”杨毅强说。
今年11月的一天,厚纪资本副总裁邓焰调研了上海的一家商业航天卫星企业。他对这家企业的评价是“技术扎实、敢于创新”。
“我长期从事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考察过近百家企业。说实话,大部分都面临资金紧张等重重挑战,这与我国商业航天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邓焰说。
邓焰分析,我国商业航天正面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市场回报尚未充分显现,许多企业短期内无法盈利,高度依赖融资。
商业航天最为人熟知的应用之一是通过部署成千上万颗通信卫星构建“星链”,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通信,进而创造市场价值。然而,这些市场价值的兑现,要以大量卫星部署为前提。在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之前,产品无法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应用,相关企业盈利之路尤为艰难。
此外,商业航天企业“一命系于发射”的残酷现实,也使试错成本高昂,因此出现了商业航天企业高创业率与高淘汰率并存的现状。
“这导致了一种现象,那就是部分企业为了生存和融资,采取了短视的运营策略。如夸大市场前景与技术实力,或发射一些技术陈旧、缺乏实际市场价值的火箭来吸引投资。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筛选排除这种企业。”邓焰说。
这一现象同样引起了杨毅强的关注。“个别企业为了吸引投资,研制出一些缺乏市场前景的火箭。发射成功吸引到投资之后,就忙着投入到下一款火箭的研发中,却始终未能制造出真正具备技术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火箭,为企业和产业创造利润空间。”他说。
“创业不能是过把瘾的行为。商业航天更像是马拉松长跑,而非百米冲刺。”杨毅强强调,我国商业航天正处于兴起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金融泡沫,但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得依靠真正的技术创新,以及脚踏实地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