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杜泽逊:努力使古籍留存世间、传承后代
http://www.CRNTT.com   2024-11-21 14:33:10


 
  1993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于北京大学成立,并邀请杜泽逊担任编委,专门对“存目”书籍传世版本进行调查鉴定工作。

  1994年,杜泽逊来到北京大学,投入“存目”编纂工作中。“将‘存目’中的古籍原原本本影印出来,绝非易事,要进行细致的鉴定核校工作。”为了高质量完成古籍整理工作,杜泽逊几乎每天都要工作超过12个小时。

  历时4年,1997年10月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工作完成。在丛书编纂过程中,杜泽逊阅览“存目”书籍善本5000余种,丛书共计1200册、200多万页。此后,他又把目标定在《四库存目标注》,直到2007年,这套书最终出版。

  “让古老典籍重焕生机,我们责无旁贷”

  2022年,山东省启动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编纂工作,《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红色文献等九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共计4000多册。2023年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在山东曲阜尼山讲堂亮相,首批成果170册,收入264种经典古籍,影印清晰,装潢精美。

  其中,《齐鲁文库·典籍编》收录有关山东的传统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作为《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杜泽逊带领团队一道搜寻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收藏单位以及私人收藏中的相关文献,让更多藏在“深闺”的典籍版本与大众见面。

  “系统收集整理文献,把珍贵古籍影印出来,这是帮助学者阅读、整理、注释古籍的可靠方式,也是保存古籍原貌、赓续文脉的必要手段。”杜泽逊说。

  例如,在清朝道光时期,山东的金石学研究处于全国前列,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金石学家陈介祺。编纂过程中,项目团队从国家博物馆得到陈介祺手稿,仔细分辨发现其中包含6种古籍,扫描影印后,将其全部收录进《齐鲁文库·典籍编》。“这是6种古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对于我国金石学研究大有裨益。”杜泽逊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