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1日电/据科技日报报导,“台风临近,接到指令,全体人员搭乘直升机撤离。”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来袭。受其影响,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所属流花油田海域的风力达到10级、浪高6米。11月8日,70多名海上作业人员全部撤回陆地。
作业人员全部撤离,海上油田还能正常生产吗?
近年来,中国海油稳步推进智能油田建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勘探开发业务深度融合,多个油气田建成“台风生产模式”,提高油气安全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11月9日,“海葵一号”“海基二号”共同服役的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投产50余天来累计产量突破5万吨。
“距台风中心230公里,风速35节,横摇0.7度,纵摇0.4度……”在位于广东深圳的流花油田生产操控中心,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上的实时生产参数,通过远程操控系统,控制240公里外的“海葵一号”和“海基二号”进行生产。
“进入‘台风生产模式’,海上作业人员撤离到陆地后,通过‘复制’到陆地的中控系统对海上设施进行远程操控,操作信号通过卫星这个‘超级WiFi’进行传输,实现台风期间少停产甚至不停产。”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副总经理吴小路介绍,过去,流花油田每年受台风影响关停时间超过7天,带来原油产量损失超过8万吨,经济损失超3亿元。
迎战台风考验,也离不开能源重器自身的精妙设计和牢固“扎根”——
“海基二号”总高度达428米,总重量超5万吨,导管架相当于“地基”,支撑海上油气平台搭载的300余套设备,它将生产系统从水下搬到平台上,主要负责原油开采和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