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媒体人眼中的与AI“共舞”
http://www.CRNTT.com   2024-10-17 16:31:34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在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成为诸多媒体人热议的话题。媒体行业正迎来一个人机协作新阶段,在新闻信息采集、生产和分发的全链条中,人工智能(AI)参与度越来越高。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媒体人也迎来了技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课题。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峰会期间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报告对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已有10.2%的媒体机构全面拥抱AI,在机构层面设立了相应机制,将AI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机构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

  毫无疑问,新闻编辑室正变得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当数据新闻学兴起时,学数据处理、Python编程成为热门;而在大模型应用正酣的当下,掌握与AI模型沟通的新语言——“提示工程”又成为媒体人的“必修课”。

  “提示工程”是指通过设计和构建有效的提示信息,引导AI模型生成更准确、有用的回答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调教”大模型幷非易事,记者们往往需要像精心设计采访问题一样设计提示问题,才能让大模型回答更“切题”,提升其查找新闻背景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准确性。挪威最大的媒体机构Amedia已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培训员工掌握“提示工程”,学习如何有效向大模型提问,幷制定工作守则和培训课程。

  记者、编辑们正积极尝试利用AI这一新合作伙伴提升采编效率。新华社智库报告显示,在机构层面应用生成式AI的受访媒体已探索或有意探索的应用场景前三位是:第一,辅助编辑,如事实核查、语音转文字、翻译等;第二,创作内容,如生成摘要、制作图表海报、数字主播配音等;第三,策划选题或草拟提纲。

  路透社亚太副总裁颜灵思在媒体峰会期间表示,路透社对生成式AI在三个关键领域的潜力感到特别兴奋:减少编辑部的机械工作,用机器增强记者的工作能力,以及通过构建和运用新的AI工具来改变业务未来。

  颜灵思说,路透社已将AI生成的标题助手和要点摘要工具集成到其网络发布平台中。“我们发现AI工具非常擅长总结故事和生成标题,这是一种非常节省时间的工具。”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