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2日电/据大公报消息,当前市场对财政政策充满期待,但讨论仍多囿于量级的“比大小”,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时空观,同样量级的政策,短期急出还是长期缓出?不同的政策,互相怎么组合?政策信息以何种方式给到市场?二是缺乏目的性,政策量级一小一大,量级小的形成纯增量(如扩大投资),量级大的用于存量(如化债),前者逆周期效果可能好于后者。
鉴于此,笔者希望在量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轻重缓急和政策目的的不同,回归基本事实,分四步展示增量财政政策的四条猜测路径,帮助投资者尽可能系统、立体地评估即将落地的增量财政政策。
短期为预算收入缺口“平账”
从以往经验来看,财政预算如有收入缺口(实际收入低于预算收入目标),都会有财政/准财政增量政策。今年财政收入缺口或达2.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或者通过增发国债2至3万亿元“平账”。具体而言,过去共三个年份出现过收入缺口,下半年全都有增量政策“平账”:如2015年缺口规模9000亿元,政府创设80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2022年缺口规模2.7万亿元,政府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99亿元,新增PSL(抵押补充贷款)6300亿元,盘活专项债逾5000亿元;2023年缺口规模0.8万亿元,政府增发国债1万亿元,赤字率由预算的3%升至3.8%。
中期为地方债务“补账”
今年3月份,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在长安讲坛发表的题为《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与财政政策》的演讲,估算了2020-2022年疫情冲击地方赤字规模。三年疫情,地方额外产生近7万亿元赤字。其中,中央仅弥补约1万亿元,地方仍剩余约6万亿元的遗留赤字。中央或通过两条路线,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