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与不足
借鉴社会融合理论关于“结构-行动者”的相关探讨,以下侧重从制度、行为和心理三个构面对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制度性融合指标体现为教育机会和教育权益的公平公正。⑪这种公平公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入资格的平等性,其目的在于实现形式公平,如台湾同胞在户籍身份、住房政策、社会保障、公共参与等方面享有的同等待遇,以及灵活多元的对台招生制度等;二是对目标群体的帮扶性,其目的在于促进实质公平,如“趋同管理、适当照顾”的台胞子女就学制度、丰富完善的台生奖学金政策等。行为融入指标可从闽台高校、教师、学生互动往来的意愿、关注度和参与度来体现。心理融入指标可从师生的适应性、满意度、身份认同变化等来测量。
在制度构面上,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呈现“三个持续改善”和“三个明显不足”的现象。“三个持续改善”表现在:一是台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持续完善。当前福建高校已建立起包括港澳台侨联招、港澳台侨预科升本科、学校单独招生,以及依据台湾三大考试即“分测”“学测”“统测”成绩招生入学的多样化台生招考制度;在台生培养上建置了涵盖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的管理网络,幷建立起包括台生专项奖学金、统招生学业奖学金、国家及省校各级助学金、学校其他各类奖学金等在内的奖助学金体系。此外,有关台生培养、医疗保险、助学帮扶、对外交流、实习与就业指导等制度和政策也日益健全。二是台籍教师聘用管理体制持续改善。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福建高校在台籍教师招聘、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医疗保障、“五险一金”缴纳、学术成果认定、出国出境进修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有一定程度改善。三是闽台师生交流合作平台机制多元稳定。“两岸青年学子论坛”“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厦大凤凰花季毕业影展”“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以及闽台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联欢节、乐队展演、座谈和节庆活动等,已经成为维系闽台两地师生情谊的重要纽带,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成为台湾青年学生在闽“筑梦、圆梦”的重要平台。“三个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专项交流行动计划和闽台双边认可的融合发展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不足上。
在行为构面上,闽台高校和师生参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意愿和行动力较强,但不均衡问题凸显。基于天然的地缘、文缘和血缘关系,福建的高校和师生对于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拥有较为强烈的意愿和行动力。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理工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原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历来重视开展对台交流合作,即便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依然注重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闽台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台湾高校师生对于来闽高校交流和发展同样持有较高意愿。以台湾青年大学生为例,据笔者于2023年开展的“大陆形象认知对台湾青年来陆交流发展意愿的影响”问卷调查显示,94.5%的被调查者愿意来大陆短期交流,63.0%的被调查者愿意来大陆长期发展。其中,福建因惠台政策有力、交通更加便利、语言和生活习惯相近等因素对台生产生较强吸引力。调查说明,台生来大陆及福建交流和发展的意愿和期待幷不会因为两岸关系变化而发生太大变化。当前在闽高校就读的台生和任教的台籍教师数量均位居大陆各省市前茅,闽台文教关系也因此展现出了较强的坚韧性和持续性。当然,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还仅停留在部分高校和部分项目上,离全域融合和全方位融合尚有较大距离,闽台高等教育双向流动规模急需扩大,闽台高校战略联盟建设也需要大力加强。
在心理构面上,福建高校在读台生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但台籍教师的职业融入有待提升。在福建高校任教的台籍教师与就读台生是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者和先行者,他们的专业发展和心理融入是衡量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多数台生而言,渐进式融入成为他们适应大陆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路径,在经历就学初期的差异冲突、就学中期的自主调适和就学中后期的主动融入三个阶段之后,台生的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开始从形式走向实质。⑫在身份认同上,随着台生在福建高校就读时间的延长、与大陆师生互动的增多,以及对大陆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价值、超越“我群”和“他群”群际边界的文化身份——“学习者”开始出场。越来越多台生认识到自己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逐渐将自身放置在“学习者”的主体身份下重新建立和维持各种互动关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不断强化,幷成为多数台生融入大陆教育、调合两岸教育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⑬就台籍教师而言,福建高校真正较大规模引进台籍教师始于2018年之后,迄今不足十年时间。不管是高校用人方,还是台籍教师,对于闽台两地差异化的教师聘用体制、教育价值观念、教学科研管理等的瞭解和适应尚处在磨合阶段,部分台籍教师不可避免地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尤其是在科研适应和专业成长上存在一定困难,进而影响到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有效投入,甚至影响到其职业认同的提升。
四、推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若干路径
从“教育共同体”着手,深度挖掘闽台高等教育共有的责任意识和利益意识,以闽台高校作为构建教育共同体的起点,以完善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制度为重点,以助推闽台高等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激发闽台高校、师生、团体和个人参与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渐进式推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进程,是实现闽台高等教育互利共赢、筑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加速教育要素双向流动。在《意见》引领下,出台一系列规范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专项行动计划。优先出台“台湾地区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办法”“大陆高校台籍教师管理条例”“两岸学术交流实施要点”“两岸合作办学管理办法”“两岸产学合作管理办法”“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实施细则”等,实现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实施“闽台青少年学生短期交流专项资助计划”“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产业硕博士专项计划”“闽台高校教育人员交流专项计划”“两岸数字教育发展行动计划”“闽台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项计划”等专项行动计划,加速闽台高等教育核心要素的双向流动。
二是搭建两岸高校联盟,设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建设经验,以专项资助方式引导闽台高校基于现有学科基础和发展目标,设立高新技术合作联盟、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医药科技与公共卫生联盟、智慧校园联盟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在联盟成员内开展资源共享、学生交流交换、专项赛事、科技合作和交流培训等工作。以贴息、补息、专项奖励、向企业优先提供优秀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引导两岸及国际知名企业,与闽台高校联合设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在学校或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优质课程和实务教学经验,加强闽台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产业硕博士生的力度,联手设立两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三是强化台生发展帮扶,建设台生培育典范校园。加强福建省高校对台招生宣传,引导各高校在学校招生网站开辟港澳台侨生的招生和就学服务专栏,滚动播放新生入学、奖助学金申请、住宿安排、课程选修、常用卡办理、医疗保险和助学帮扶等信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置台生升学和就业专门数据库,强化台生个体发展追踪。建立“一对一学伴制度”或“朋辈导师制度”,定期举办“台生家庭校园生活体验日”。建立“台生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台生提供校园卡、银行开户、信用卡、交通卡、手机卡、微信、支付宝、医疗保险、居住证等系统咨询服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鼓励台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福建的乡村振兴、社会公益和生态保护活动。引导福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合作培育“台生就业服务协会”,为台生和用人单位架设沟通桥梁。
四是优化引才留才环境,激励台籍教师潜心育人。搭建规范统一的闽台人才招聘网络平台,实时发布台籍教师招聘信息。支持高校以长聘制、预聘制、兼任制、短期项目制等方式招聘台籍教师。成立台籍教师研训院,对首聘期台籍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培训。设立台籍教师“师带徒”或“一对一”帮扶机制,支持台籍教师的课题申请和成果发表,提升台籍教师专业融入。为在闽台籍教师的住房、就医、就学、培训、金融、医疗、税收、出入境、职业资格认证和国际流动等提供更加宽松、友善的政策环境。鼓励闽台高水平大学设立双边或多边的“学术共同体”,畅通两岸学术交流脉络。放宽台籍博士后的引进门槛,探索与台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方式和路径。
五是发挥厦金示范作用,助推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厦金两地在闽台及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率先推动厦门大学与金门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短期交换、活动联谊、社团交流等工作,鼓励两校联合开设暑期课程、教师互聘、科研合作、图书馆馆际互借和学科专业对口合作。着力探讨厦金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具体方式,如针对厦金区域文化传承与挖掘、海洋经济文化建设、闽南古建筑文化保护、厦金智慧城市建设、厦金海域共同治理以及医疗长照服务等展开专题研讨,助力厦金城市生活圈建设,提升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响应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台湾地区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策略研究”(课题编号:VOA21000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苏美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思考》,《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4期。
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③卢晓中、秦琴:《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
④卢晓中、卓泽林:《湾区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⑤王超:《欧洲高等教育区一体化与多元化幷存的合理性、实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⑦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⑧别敦荣、易梦春:《普及化趋势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相关数据的分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⑨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台湾“统计资讯网”提供的数据,经计算,2019年台湾人均GDP为178,806元人民币,福建人均GDP为107,139元。
⑩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中公布的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⑪陆自荣:《社会融合理论的层次性与融合测量指标的层次性》,《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
⑫张宝蓉、陈泽光、何晓繁、柳小琴:《情境、互动与转化:大陆高校台生的学习投入研究》,《台湾研究》2022年第4期。
⑬张宝蓉、陈泽光、何晓繁、柳小琴:《大陆高校台生的群际关系与融合发展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3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总第321期,P4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