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域外影响因素探究
http://www.CRNTT.com   2024-10-04 00:48:16


 
  (二)菲律宾在利用台湾问题作为筹码、试图“以台压华”上陷入矛盾

  1.赖清德上台后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大陆,试图推动南海政策真正的“台独化”。中菲两国于2024年6月17日在仁爱礁引发小规模冲突后,民进党当局声称“中国持续藉故增加在台海周边及南海区域之军事行动,搭配外交打压、经济胁迫与认知作战、法律战等手段,不断提升灰色地带侵扰,破坏区域的稳定。台湾会持续负责任地处理两岸关系,幷致力维持台海及印太区域现状,也希望国际社会不应允许中国任意划设红线”。⑨

  2024年6月15日,在接见七大工业国集团领袖时,赖清德扬言“反对任何单方面透过武力或胁迫,改变现状的企图,同时关注中国在南海的行为,多次妨碍他国公海航行自由,七大工业国集团成员再度以具体行动展现对台海和平稳定及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支持”。⑩

  6月19日,赖清德声称“南海航行自由攸关区域和平与稳定,为国际社会所高度关切,‘我国’反对任何片面以武力改变现状的企图与行动,以及在南海地区不断升高的灰色地带行动与军事胁迫作为,不仅不利于维护区域和平稳定,也损及以国际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海洋秩序”。⑪赖清德南海政策论述可能摆脱基于一个中国的历史叙述,忽视对南海历史性权利,以南海问题为抓手,不断挑衅中国大陆,推动南海政策真正的“台独化”。

  2. 菲律宾试图将台海问题沦为政治外交操作的工具。2023年5月,马科斯在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如果台湾遭到袭击,菲律宾基地或将‘很有用’,比如协助菲律宾公民撤离交战区”。12月,马科斯表示“菲律宾将必须打破旧思维,作出‘范式转移’”,时刻关注台海局势变化对菲律宾的影响。

  2024年1月,赖清德当选后,马科斯在总统官方账号表示祝贺“赖清德当选台湾下任‘总统’,期待菲台之间加强共同利益”,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一个中国”政策。虽然其后表示菲律宾政府仍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造成严重后果已无法挽回。台湾问题就是菲律宾操作的一个政治外交工具,菲律宾把台湾问题当作“以台压华”的筹码,利用台湾问题提高与中国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在仁爱礁和黄岩岛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作出退步甚至妥协。

  3.避免菲律宾过分陷入台海冲突中,适时保持相对克制。与拜登政府对菲律宾的关键战略目标不同的是,菲律宾避免过分陷入台海冲突中,适时保持相对中立。马科斯认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正渗透到不断变化的地区格局中。这一竞争制约着地区国家的战略选择,这种竞争加剧了热点问题,幷造成了新的安全困境”。⑫菲律宾驻美大使罗穆亚尔德斯认为:“如果台海有事,菲律宾只有在维护自身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允许美国使用其军事基地,菲律宾将不允许美国在美军可以进入的地点储存用于台湾行动的武器。”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起中国大陆强烈反应,幷于8月4日—9日在台海周边进行军事演习,这让马科斯“非常担心在台湾岛内的约15万菲籍劳工,更害怕中美在台海发生冲突,菲律宾将不得不履行同盟义务而受到牵连”。⑬2023年4月,菲律宾透露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中将包括另外四个基地的位置,但美菲两国都极力澄清《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菲律宾的利益,而非台湾的利益。马科斯认为,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菲律宾人在台湾的存在,菲律宾在两岸问题上有着正当的利益。“菲律宾人民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兄弟情谊源远流长,和平与稳定必须占上风,因此,我们继续敦促各方在这个问题上保持克制。”⑭

  赖清德2024年5月20日就职以来,始终没停止挑衅大陆,多次声称两岸“互不隶属”,为震慑“台独”分裂分子,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岛周边进行军事演习,对此,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认为“军演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与菲律宾没有关系”。“马科斯有待价而沽之举幷以加强菲律宾自身国力和竞逐南海为要旨,但同时明确表示菲律宾秉持‘一个中国’政策,无法承受该区域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后果,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而菲律宾着力于‘执行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和主权权利的任务’。”⑮由此可见,面对未来台海可能发生冲突,马科斯是要极力避免菲律宾陷入冲突中,试图在台海保持相对克制。

  (三)东盟面对中菲南海争端立场不一,有效抑制菲律宾在南海不切实际的幻想

  “军事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二元结构是东盟各国面对当前南海形势发展的真实写照。东盟面对中菲南海争端立场不一致,可以大致分为为四类:

  第一类:缅甸与柬埔寨,历史传统上与中国政治、经济、安全联系相对密切,较为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观点立场。

  第二类:泰国、老挝、新加坡,更多的是关心对华经贸利益,对南海问题不选边站,持相对中立立场。

  第三类: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某些争议,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虽不太支持中国政府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但也幷非坚定“反华”,以免影响对华关系。

  第四类:越南和中国是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当前两国正积极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但两国在南海问题上也存在不小的争议。2024年7月18日,越南单方面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南海外大陆架划界案,违反《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违背中越两国签署的《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目前越南在南海进行填海造陆的面积已是中国的一半。随着南海问题呈现复杂化与多边化的趋势,越南国内反华情绪不断高涨,对中国在南海正常的维权行为表示不满,但又同时认为南海问题幷非中越关系的全部,越南幷非永远与美国、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站在同一条战线。

  面对东盟等相关国家对中菲南海争端立场不一致,一定程度上降低菲律宾对华的强硬立场,有效抑制菲律宾在南海不切实际的幻想,发挥菲律宾对华强硬的南海政策的“安全阀”作用。

  三、多重谋划,积极应对各方在南海制衡强度不断加大的趋势

  (一)保持战略定力,积极面对美国在南海问题的制衡压力。解决南海问题,有效维护中国南海主权和权益,必须站在中美关系大局进行思考。美国的南海政策受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因此破解中美关系在南海存在困境,缓和改善中美关系,成为破解现阶段南海争端的关键因素。当前,由于“南海仲裁案”的背书和美菲同盟关系的加持,菲律宾通过对仁爱礁的长期固化和试图重返黄岩岛的行为,南海局势出现阶段性、局部性升温甚至对抗,发生冲突外溢也在不断上升。欲破解南海争端,维护南海主权和权益,中国需要从发展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寻找缓和中美矛盾的关键节点,增进中美政治互信。

  面对美国试图主导南海“军事化”加速演进和“以菲制华”的图谋,中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信心和能力,在南海乱局中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南海问题也存在周期性的“升温”与“降温”,伴随中美关系结构性的矛盾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要科学研判美国南海政策在推动过程中的“虚”与“实”、“缓”与“急”、“轻”与“重”,善于抓住时机,占据主动位置,努力避免中美在南海发生冲突意外的情况出现。

  (二)增强南海叙事构建和话语权建设,坚决维护南海权益。一方面,坚持历史和法理客观的立场,还原南海问题的本源,揭露菲律宾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的历史真相以及美国南海政策演变的驱动因素。同时面对美国、菲律宾等国不断炒作的“仲裁裁决的拘束力”“中国改变南海现状”“中国在南海搞军事化”“中国是南海的麻烦制造者”“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非法”“断续线和西沙领海基线是过度的海洋声索”等错误叙事,进行强有力的揭露批驳,幷聚焦“‘战后国际条约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归属中国的秩序安排’‘南海仲裁案裁决的荒谬和瑕疵’‘伪南海史认知陷阱’等叙事,幷以此为契机进行南海历史集体记忆的重塑和南海问题国际认知的构建”。⑯

  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话语权建设,构建对中国有利的南海话语体系。拜登表示:在南海地区美国不需要冲突,但会出现极端竞争,我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行事,会将把重点放在国际规则上。⑰在南海争端的国际话语权争端中,“美西方势力其惯用的流畅手段是通过政府及军方重量级官员在不同场合发声造势、主流媒体集体炒作、国际知名智库解读、盟友及伙伴国随声附和等方式,凭藉其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从多渠道多角度对同一信息进行重复性阐述和投送,最终形成‘复调性’传播,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⑱同时,基于南海的历史现实和客观实际,中国“需要正视南海国际话语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动而为,积极塑造,将南海国际话语权建设深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以实现海洋强国为出发点,以建设‘蓝色伙伴关系’为纽带促进身份认同,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利益共享,凭藉‘海洋命运共同体’进行理念扩散”。⑲

  (三)发挥东盟在南海争端中建设性的关键作用。东盟作为一个区域组织,如果受美国等外部势力控制,主导通过一系列对中国不利的多边协商机制参与南海问题,反而给中国南海维权增加难度,中国要认清形势,坚持原则立场,一方面要防止东盟被越南、菲律宾等个别国家绑架,沦为推行其南海政策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中国和东盟关系因南海争端全面滑坡的风险,确保东盟在南海争端中始终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要认真总结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经验,积极检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制定前后,中国扮演“慢热”的角色。在《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扮演更加积极主动角色,当前,通过三读后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达成共识的难度及面临的挑战亦不容低估,中国要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出现“分化”,各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产生利益分歧的形势,中国更需认清形势,顺势而为,要跟东盟国家相向而行,从海洋环保、航道安全、危机管控、预防外交和构建沿岸国合作机制等领域着手,扩大合作层面。“面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呈现出利益分歧的情势,从而理解到争取其他东盟国家支持中国立场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其他未涉入南海问题且需要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的东盟后进国家,更是中国大陆必须积极经营幷建立对抗外来势力统一阵线的重要盟友。”⑳

  (四)高度警惕民进党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和角色的变化与影响。台湾是南海“五国六方”中的关键一方,台湾目前在南沙群岛中占据最大自然岛屿太平岛,而太平岛又在南沙群岛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不能忽视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的立场和角色。当前面对民进党在台湾长期执政的趋势,充分认识南海政策只是民进党凸显台湾主体性的工具,幷试图拓展国际空间,要警惕民进党当局放弃“断续线”和允许美军舰停靠太平岛,甚至将太平岛出租给美国。中国大陆更要坚持原则立场,把握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持续对美国、菲律宾等域外势力与民进党当局就南海问题相互勾结保持高压态势。

  本文受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岸关系与南海海疆风险治理的相关性研究”(21BZZ088)项目资助。

  注释:

  ①"China's Latest Actions Not An Armed Attack," June 22, 2024,  https://www.philstar.com/headlines/2024/06/22/2364700/chinas-latest-acti.

  ②檀淑君:《中美战略竞争与东盟内部凝聚力》,《东南亚研究》 ,2024 年第 2 期,第100页。

  ③王传剑、贾保磊:《美国的南海军事化政策:解析与评估》,《南洋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第99页。

  ④吴士存:《对南海“生乱生变”要敢于亮剑》,《环球时报》,2024年2月6日。

  ⑤同②,第106页。

  ⑥"S.4428-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U.S. Congress, September 15, 2022,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4428/text.

  ⑦郑先武等:《“印太战略” 下 美菲同盟强化的动向与影响》,《东南亚研究》,2023年第4期,第74页。

  ⑧金永明等:《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特征与成效评估 (2009—2022年)》,《南洋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第112页。

  ⑨赖清德接见美国国会“美中经济暨安全检讨委员会”访问团,网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8527。上网时间:2024年06月25日。

  ⑩台湾对七国工业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网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8506,上网时间:2024年6月15日。

  ⑪台湾对中菲南海船舰碰撞冲突的回应,网址: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95&s=117580,上网时间:2024年6月19日。

  ⑫⑭菲总统小马科斯:《我不打算屈服,菲律宾人不会屈服》,印太纵览网站,网址:https://www.rfi.fr/cn.上网时间:2024年6月12日。

  ⑬周士新:《美日菲安全合作: 动因、特征及影响》,《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第58页。

  ⑮"OLC,DND Holds First Phone Call Meeting US Secretary of Defense",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of the Philippines, September 2, 2022, https://www.Dnd.gov.ph/Postings/Post/OTC.

  ⑯《吴士存:南海“历史记忆”需要正本清源》,《环球时报》,2024年8月7日。

  ⑰Vijay Sahuja.Biden Administration's Policy on South China Sea and Eng agement with Vietnam(EB/OL).March,2023. https://www.cppr.in/articles/biden-administrtions-policy-on-south-china-sea-and-engagement-with-vietnam. 

  ⑱罗 亮、吴士存:《中国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 实践探索与未来进路》,《东北亚论坛》,2024年第1期,第56页。

  ⑲王雪:《百年大变局下中国海洋话语权的提升:目标定位、限制因素与策略选择》,《国际论坛》,2022年第3期,第99页,

  ⑳杨昊:《浮现中的南海权力政治逻辑》,(台)《全球政治评论》,2010年第32期,第27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总第321期,P20-27)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