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9日电/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来源:光明网
7月24日,唐尚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已被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录取信息显示,当前档案状态为“已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批次“本科普通批”,科类“物理类”,专业名称“信息工程”。
今年是35岁的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平心而论,他在互联网上可谓毁誉参半了。他的社会评价变得复杂,似乎从一个高考的励志者,变成了一个高考的“投机者”,如今又变成了仿徨者。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喜不喜欢,唐尚珺都能轻易获得舆论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他已经“成功”了——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欢的方式。唐尚珺本身已经变成高考语境下的符号,他未来的人生大概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紧密相连,而不是全部系于人们出于朴素认知所设想的路径:读书-毕业-找工作。
在最新的报导里,唐尚珺已经开始直播,也发起了“这次要不要读大学”的投票,这或许已经透露了他未来可能性的端倪。他身上的标签,让他的人生有了传统路径之外的元素。
在这里不评价唐尚珺本人如何,仅仅从唐尚珺过去十几年的高考历程来看,他确实是剖析高考本身的样本。他之所以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考,恰恰是因为高考在社会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考本身就凝聚了大量的“资源”,并投射到他的身上。
支撑唐尚珺走完复读路的,除了本人的意志外,也是因为能获得奖金和赞助。他曾自陈“在各个复读学校拿到的奖金、生活费大约有30万元”,这些想必给了他复读的动力和可能。这或许本身就是高考意义最生动的诠释——考生仅仅是复读、考上好学校,就已经可以获利了,高考的地位和分量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