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个支撑则是唐尚珺本人的眼球效应。在网络上有不少人表示对唐尚珺霸占热搜的厌倦,但毫无疑问,他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舆论的关注。这并不以个别网民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高考本身太有话题度,太能牵动社会的神经了。唐尚珺作为高考路上的“虔诚者”,那么他的命运如何当然也就会受到大众舆论的偏好。
所以,唐尚珺的16年高考路并不只属于他本人,也是高考本身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是高考这个制度衍生出的社会期待乃至“经济价值”的投射。可以想象的是,唐尚珺如果参加其它考试连考16次,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关注,更不可能获得奖金和赞助。
这一次,很多网民希望他别再复读,很多人似乎比本人更对他的前途上心,希望他能走出高考。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唐尚珺要走出困境,而是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在这十几年的过程里,人们亲眼见证了高考如何挤占他的人生,围观者都觉得喘不过气。而“唐尚珺困境”,与此类似的,是一场考试对人生过于重大的决定性意义,是考试催生了扭曲正常教育模式的“奖励型复读”,是一场考试凝聚了过高的话语权重。人们希望唐尚珺走出高考,也是渴望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愿望,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告别仪式”——让高考回归平常,不再出现光怪陆离的奇观。
最后,还是要祝福唐尚珺。本质上来说,他也是被机制和环境推着走的那个人。无论做何种选择,人生的成长和自主终究是他自己应该学会的一课,他需要自己摸索。同样的,如果人们不希望高考过于“关系重大”,希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模式,那么社会也需要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