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社科院蔡昉:如何化解AI就业冲击?
http://www.CRNTT.com   2024-07-14 10:54:14


 
  就业替代五种出路

  在AI发展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社会对就业替代做出反应的方式,不外以下几种。

  首先,转到要求更高技能的岗位。这是乐观的经济学家始终坚信的结果,自从历史上发生“卢德主义”运动以来,也不断被事实所证明,只不过这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技能与之相适应。包括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从以前对技术进步创造岗位充满信心,转变为如今认为“卢德主义”自有其道理。

  其次,转到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报酬也较低的行业。库兹涅茨把劳动力向更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正常方向,与之相应,生产率降低的岗位则属于具有“逆库兹涅茨化”特征的岗位。从客观上说,新岗位的正规化程度要低于原来的工作。从主观上说,新岗位的体面程度也要低于原来的工作。总而言之,就业质量被降低。

  其三,转到少量具有高需求弹性行业的岗位上。这是指那些人们保持着巨大的需求,却天然具有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特性的行业。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把表演艺术作为这种行业的典型例子。这种类型的行业和岗位能否继续存在,以及能否得以扩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相应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弹性,但此类行业的规模和岗位数量并不会无限扩大。

  其四,转到由新的消费所诱致出来的岗位上。人类今天的消费项目,在若干年之前可能是难以想像,在更早的时候索性就不存在。就业岗位也是如此。未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品位在变化,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因而消费的领域不断拓展,职业类型花样翻新。鉴于这类岗位的消费归根结底由供给侧生产率的提高引起,是一种“供给创造需求”的现象。

  其五,转到因重新定义而出现的岗位上。以前不符合就业定义的活动,如今在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支撑之下,可以被社会承认为“就业”,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得到补偿。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是“作家”,却没有作品出版并获得酬劳,按照失业的调查定义,这种“在过去一周内未从事一小时以上有报酬工作”的状态,则不被算作就业。但如果社会负担得起,也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就业。

  与此相类似的情形,还包括那些不再寻求就业的人群,这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事人有供养来源,例如索性采取啃老等方式“躺倒”;另一种是无需就业,却可以得到普惠性的社会福利支撑。例如,如果实施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制度,就形成一种环境,使受到就业冲击的一些人选择不再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

  根据经济史上人类应对技术替代就业现象的长期经验,可以提炼出几个原则性建议,即通过制度建设、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引导技术发展以及市场主体行为,最大限度做到几个“同步”:1)保持岗位破坏速度与岗位创造速度的同步性,特别是在数量上尽可能使转岗成为可行的;2)保持各行业生产率提高速度的同步性;3)保持AI替代劳动力的速度与培训劳动者能力的速度同步性,尽可能缩短再就业摩擦期;4)保持生产率提高与生产率分享的同步性,这也是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要求和体现。

  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保障落实以上原则,还可以从若干既重要且紧迫的应对之策入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