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社科院: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4-04-23 11:00:10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据大公报报导,“香港中国学术紫荆论坛2024:迈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中国经济”昨日在香港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发表主题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中国经济”的开幕演讲,他认为,202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工业增长速度较快,投资持续恢复向好,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创新”

  王昌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新能源汽车、人工智慧、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化工、健康产业、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活力涌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种趋势性、格局性变化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王昌林强调,要充分发挥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金融支援;积极打造教育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香港与内地联系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总体来讲,当前中国在研究成果落地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从0到1”的基础性研究仍是发展短板。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重视大型创新企业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亦如此认为。他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从0到1”的原创研究、“从1到10”的应用研究,也要有“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从100到N”的大规模产业化。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指出,被引次占全球前1%的中国科研文章数量不断上升等一系列资料,说明国家的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他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增加在人力资本、研发资本等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在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公共物品供应,并保持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开放政策,推动经济长期高品质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则认为,数字金融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和支撑。他指出,数字金融的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金融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实现金融业务的资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场景化。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金融服务,提升数位金融服务效率、统筹推进数位金融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构建宽松、有序、良好的数字金融外部发展环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