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用好“先立后破”方法论
http://www.CRNTT.com   2024-03-16 08:53:08


 
  在持续的创新过程中,先立后破大量涌现,并正在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拉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空天海洋产业等。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其中,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在不少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比如在去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车不仅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实现了技术方面的领跑。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也是独具特色,具备了与最发达国家公平竞争的实力。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冲击,中国提出了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国竞争与博弈将更趋激烈,国际外循环或将受限受阻,“脱钩断链”风险有增无减,外部环境倒逼中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出台一系列稳外资外贸的政策措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开拓新市场,中国依然保持了全球最大最重要贸易国之一的地位。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内循环在稳增长促民生方面的“压舱石”地位更为稳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先立后破”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3、要防止重“破”不重“立”

  文章强调,在运用“先立后破”方法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掌握“先立后破”方法论的逻辑顺序。“先立后破”表明政策上不能急于求成,是一种通过培植增量逐渐化解存量的思路。“先立后破”要求先把新的体系建立起来,支持新体系的发展,减少对于旧体系的支持,引导旧体系中的资源逐渐向新体系注入。重要的是“后破”,不要还未“立”就“先破”。典型的如环保政策,在实施“双碳战略”的过程中,在不少地方就出现了长期政策短期化的倾向。一些地方搞环保“一刀切”,结果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对经济和民生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再比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中长期目标,要充分认识其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让更多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也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社会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重视“先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每一项新的体制机制或政策的设立,必定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为了矫正或替代旧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或政策的行为。因此,新的体制机制或政策需要事前进行科学评估,广泛征求社会和专家的意见,论证其可行性。除了要关注制定、落实的政策配套,还要注意随时对新的体制机制或政策的科学评估,以便在出现偏差的时候进行调整和纠正。要杜绝“拍脑袋决策”等现象,防止出现决策随意性。

  再次,要增加对创新性“先立”的容忍度。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要允许大胆试验,也要允许失败,如果不愿意承认失败,可能导致无法形成真正的创造性破坏,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也就很难转化为生产力,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生事物被束之高阁,生产率得不到真正提高的现象。只有增加对创新性“先立”的容忍度,创新活动才会大量涌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才能越聚越多。

  最后,要防止重“破”不重“立”。在运用“先立后破”新方法论的时候,要防止重“破”不重“立”的做法,更要杜绝只“破”不“立”的倾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